首页党建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15年第13期
发布时间:2015-04-23

【封面专题】

谷文昌:人生一粒种 漫山木麻黄

----------------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毛泽东

    谷文昌,一个在时间上距我们如此“遥远”的人。一个河南林县的打石匠,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随部队南下至福建。在海岛东山县工作14年,任过10年县委书记。曾因工作出色被省委书记点名调任省林业厅副厅长,“文革”期间被下放当过公社大队社员。

    直到去世前,他仍改不了家乡口音,一家人依旧习惯吃面条烙饼。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异乡干部,遗言“请把我的骨灰撒在东山”“我要和东山的百姓在一起,和东山的大树在一起”。1987年,他魂归东山,当地百姓泣泪相迎,自发捐资建纪念馆、塑雕像,自愿为他守一辈子墓。

    “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

    一年四季6级以上大风多达150多天,森林覆盖率仅0.12%;百年间,风沙不断吞没家园,天花、眼病泛滥,外出当苦力、当乞丐的十之有一;当地有7个“蔡姓”村,被风沙埋得只剩4个。这是解放初《东山县志》上的记载。

    1950年,谷文昌随解放军南下支队,解放了离台湾最近的闽南海岛东山。旧社会的“三座大山”被推翻了,但压在东山人祖祖辈辈头上的风、沙、旱“三座大山”,还横亘在面前:群众分到了土地,但种不出粮食,分地又有什么用?

    “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挖掉东山穷根,必先治服风沙”,东山县第一次党代会上写下决议:“十年内全面实现绿化,根本解决风沙灾害。”

    沙刚搬走,风一吹,又埋上。只能靠造林来固沙。造什么林?相思、苦楝、黄桦……十几种树轮种了个遍,无一成活。屡战屡败,有人气馁。“这沙灾,连神仙都治不好,听天由命吧。”谷文昌对天发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3年过去,421座山头、3万亩沙滩,尽披绿装,万亩防沙林、水土保持林,在童山、赤地、沙丘上傲然崛起,环护着田园村舍。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指挥不在第一线,等于空头指挥”

    谷文昌爱说两句话。一句,“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一句,“好的动机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要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必须深入群众,吃透情况。”

    身边人常劝,你是领导,年纪又大,不用冲在一线。谷文昌反驳,“发号召容易,真正干成一件事却不那么容易。事业要成功,领导是关键,指挥不在第一线,等于空头指挥。”

    有作为不能乱作为,苦干不是蛮干,实干更得会干。那一年,宁化县革委会下命令,水库提前上坝填土,向国庆献礼。此时涵管清基尚未完成,强行填土隐患巨大。顾不上头顶着一顶“走资派”黑帽,反复征求技术人员意见后,谷文昌向县领导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他们,延缓了施工进度。

    “这是个尊重知识分子、尊重科学规律的人!”在那个一不小心就被“白专”的年代,谷文昌的执着担当与实事求是,让无数技术人员感激知遇之恩。

    “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

    下放期间,谷文昌每月准时交纳3元党费,他从没忘记自己是名共产党员。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是他的新战场:到生产队当农民,夫妻俩一年拾粪积肥上万斤;守在田里检查虫害,领着技术员日夜试验,终于让所在村子,在全社第一个实现了亩产过《纲要》,全村人也终于吃粮从年头吃到年尾不断顿。“谷文昌,谷满仓”,名字就这么传响。

    被“点将”到隆陂水库任总指挥,本来被安排住旧祠堂,但谷文昌坚决不肯,要和80位民工一起睡工棚,竹片当床板,稻草当褥子。每天清晨5点起床,打石、挖土、挑土、推土,什么都干……

    从福建到浙江到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过谷文昌,还在一篇题为《“潜绩”与“显绩”》的文章中,称赞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今年1月,与全国200多位县委书记座谈,在叮嘱大家要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时,总书记又一次深情谈起谷文昌。

    “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

    谷文昌定下“为官两原则”:“只要对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排除万难也要做到;凡是对党威信有损害的事,哪怕再小也不能做。”

    蹲点湖尾村,谷文昌和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喝地瓜汤,原本就有胃病、肺病的他,得了水肿病,痛得在床上打滚。警卫员看不下去,溜回县委秘书室开证明,买回一斤饼干。一向好脾气的谷文昌发火了:“赶快退回去!群众在挨饿,我怎么吃得下?”

    到外地开会,安排好了住房,却常常不见人影。他嫌住宿费贵,干脆和通讯员一起,找了家一晚1.2元的房同住,“怕浪费公家的钱”。

    谷文昌也爱家人,也疼孩子。只是,他希望让他们一生过得坦坦荡荡,睡得踏踏实实。

    一人,一树,一林,一岛,远离故土,脚踏贫瘠,根扎千尺,任凭风雨,面朝大海,泽荫后世。

    人生一粒种,漫山木麻黄……

(摘自《人民日报》,记者吴焰、赵鹏、孔祥武,有删减)

 

【论述摘编】

落实就得有“马上就办”的劲头

----------------

    近日,一篇叫《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的文章,让“马上就办”再次成为热词。这篇文章回顾了2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倡导践行“马上就办”的情况。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上重温“马上就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经划定中国发展总纲,下一步无疑就是要“捋起袖子,大干一场”。今年要制定“十三五”规划,2016年到2020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建党100年目标的冲刺阶段,那么多议定的改革发展任务要落到实处,慢不得,也等不起。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很多举措要推下去、做起来,不能叶公好龙、光说不练,也不能进两步退一步、慢慢吞吞。当此之时,传承与弘扬“马上就办”精神,无疑将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

    “马上就办”、狠抓落实的重要性,其实已不用多说。全国两会上,小到农村公路养护费,大到金融财税制度改革,代表委员们发言中列举的无数事实说明,再好的政策,抓不好落实,也只是纸上画烧饼,群众哪来“获得感”?正如作风建设抓不好失信于民,那还不如不抓。其实所有工作都一样,如果不能马上就办甚至推三阻四,或者在办的过程中变形走样,那还不如不出台这个政策、不搞这一项改革。

    为什么不能“马上就办”?主观原因占大头。一些措施于自己没有利益可得,反而要担些风险、费些功夫,还可能动到自己的奶酪,就得了“选择性拖延症”,想着拖小了、拖黄了、拖没事了。或者是水平有限、能力不足,面对千头万绪不知道要拎起哪一根,只能等待观望。许多优秀共产党人用行动告诉我们,没有点担当感、责任心、行动力,不能正确看待个人进退得失、做不到不断进行学习充电,怎么对得起一方水土、万千百姓?

    当然,不能“马上就办”也存在客观原因,尤其是在政策落实的“最后几公里”。在基层调研时,有干部说,“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一根针对接千万条线,“缝纫机也忙不过来”。而有些政策也与现实缺少对接,比如1公里几万块钱的乡村道路硬化补贴给谁谁都不要,因为修1公里路成本少说也得十几万,领了补贴还得筹资筹劳,受时间、标准等限制也大,不如不要。类似的人力问题、制度问题,在很多地方、很多领域还普遍存在,这也是抓落实过程中需要突破的瓶颈。

    “马上就办”,说的是要有狠抓落实的态度。除此之外,也要理顺制度,为贯彻落实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包括用人的制度,比如,对于抓落实抓得好的干部用起来、用上去,形成合理导向。这包括工作的制度,比如福州马尾区20多年来不断推出的“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全程代办制”等,让“马上就办”常态化、制度化。这也包括决策的制度,政策形成之前深入调研,听听基层想什么、看看群众说什么,才不会被讽刺为“大学生坐在空调房里想出来的”,抓好落实也才有基本的前提。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张铁,有删减)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