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7年起,张纪清化名“炎黄”,每年都会给当地敬老院、学校以及外地的贫困学生捐款寄钱。人们百般寻找却始终查无此人。2014年11月20日在向鲁甸灾区汇款时突发脑梗“晕倒”,竟将他隐藏了27年的秘密给“倒”了个干干净净。随身带着的几张汇款单,上面虽然只写有“炎黄”和“黄炎民”的化名,但背后隐藏的秘密却在无所不能的网络时代下无所遁形。张纪清就是 “炎黄”——那个27年来隐姓埋名做好事,却一直没有被人们找到的好心人。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张纪清就是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1980年,他就在祝塘镇从事养殖业,成为当地有名的万元户,他靠着勤劳致富赚取的钱盖起了三开间楼房,还有四间门面房。 有了钱,张纪清想的是不能光顾自己。同时,他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有点不满,很多人一心向钱看,为了钱甚至不择手段。他说当初自己捐款的动机,就是要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不要眼睛只盯着钱。” 1987年6月28日,张纪清第一次化名“炎黄”,用“无锡汉昌路1439号”这个假地址向祝塘镇党委汇款1000元,请其转交给正在筹建中的祝塘幸福院。之所以当时化名“炎黄”,张纪清认为中国人都是炎黄的子孙,助人为乐、济贫帮困是传统美德,起“炎黄”这个名字意在明志,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不懈,将这种美德传承下去。 之所以当时用化名和假地址,张纪清解释说,是怕让人找到。既然选择了帮助人,就别想着留名,这样也就不会给被资助人留下心理负担了,没想到这一藏就是27年。 这些年来,光有明确记录的用“炎黄”及其相关化名的捐助记录就有30条,他捐助的对象主要有祝塘敬老院、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还有贫困学生、受灾地区。 后来养殖业不景气之后,张纪清到祝塘工业公司经管办当了一名会计,由于不是正式编制,属于民办人员,退休金至今也不过每月78元,加上失地农民的补贴款500元,他的月收入就是578元。 收入不多,但捐款照旧。捐出的钱从哪里来?张纪清说,依靠全家人的支持,每年春节,子女都会孝敬给他几千元。平常如果需要什么开销,一个电话,子女们也会立即送上门。家人也都知道他常在做善事,但从不问他钱用到哪里去了。另外,爱人黄琴芬的退休工资也被他支取了不少。黄琴芬说,以前家里人只知道他在做好事,可不知道“炎黄”就是他。直到几年前帮他洗衣服,从口袋里掏出的汇款单据落款上才晓得的。她也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就连儿子女儿也全被蒙在鼓里。 自己捐款做好事,却从万元户变成了“负元户”,从大房子搬进了现在70平方米的小房子。张纪清却说,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因为,当他一人富裕的时候,却看见周围众多人十分贫困。现在,他帮助的不少人都有了出息,自己虽然不是太富裕,但生活吃穿不愁家庭和睦。“心里很知足、很踏实、很开心。” 虽然“炎黄”曝光了,但张纪清的爱心捐助还将继续下去。张纪清以前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想牵头把周边地区人们不穿的衣服募集起来,送到他曾经考察过的那些贫困地区去。在他看来,那些地方甚至没人知道,但恰恰是真正需要帮助的。现在自己不用再“潜伏”下去了,也意味着他以后会光明正大地去做这些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