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代模范 > 正文
杨绛:人生边上 其美如斯
发布时间:2016-07-01     作者:黄维、陈苑、唐平、李岩    信息来源:人民网

     百岁老人杨绛走了。回望先生的百年人生,她的文人风骨、治学态度与社会担当,正是当代人身上所稀缺的闪光点。

淡泊名利  与世无争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翻译英国诗人兰德诗作《生与死》中的几句话,也这正是她自身品格的写照。

杨绛先生用她的一生,活出了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的“至高境界”。出生书香门第,从小文笔出众,外语天赋极高,本因是旧时代千金小姐的她,在经历了荒诞年代的苦难之后,和先生钱钟书、女儿钱瑗像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样,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杨绛先生的描述中,阖家团圆的日子安之若素,云淡风轻,金钱的诱惑、名利的光环都被摒除在外,他们甘当一个长期身居陋室、吃苦耐劳、只知埋头做学问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

“最才的女”  严谨治学

“最才的女”,是钱钟书先生对妻子的最高评价,源于爱,更源于敬重。

杨绛先生留下的最令人瞩目的成就,莫过于等身的翻译作品。曾在欧洲留学多年的她,留下了许多英法文学译作。为了翻译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精益求精的杨绛先生放弃了从英语、法语等版本转译的途径,选择直接从原文入手,为此,48岁的她,开始自学西班牙语,耗费十多年心血才完成该书的翻译工作。

在《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一文中,杨绛先生曾用“一仆二主”来诠释译者的使命,“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杨绛先生的译著,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并被译界奉为圭臬,正是源于她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对后人负责的历史责任感去潜心创作。

追求内容传神、译文地道,却不拘囿于字句的方寸之间,文字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在杨绛的译著中,没有那种结构复杂、主从嵌套的长难句;没有那些生硬晦涩、离中文语境遥远的意象。读者感受到的是原著之外的一种审美愉悦感。

在翻译成就之外,杨绛先生创作的剧作、小说、散文也一直是学界持续研究的重要文本。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澡》堪称杨绛文学创作的顶峰。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而杨绛却自谦道:“《洗澡》是我的试作,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写小说。”杨绛的一切都是“试”,而每试即拔头筹,这与她的“认真”密不可分。

身居陋室  心怀天下

淡泊名利,严谨治学,杨绛先生虽与世无争,闭门谢客,但绝非与世隔绝。

杨绛先生与丈夫钱钟书一生节俭。杨绛先生在社科院的助手曾透露,她家里从未装修过,纸要反正面用,还把玻璃罐头瓶带给同事腌制咸菜。

就是这样清贫了一辈子的老人,在90岁那年,拿出了自己与先生共同积攒的72万元稿费,全部捐献给了母校清华大学,以“好读书”为名设立奖学金,并宣布,将日后所出版的所有钱、杨二人作品稿酬、版税都投入该基金中。

在出席奖学金的颁布典礼时,杨绛衣着朴素,面带微笑地说,“今天,我是一个人代表三个人,一个是去世的钱钟书,还有一个是我们的女儿钱瑗,那时候,我跟钱瑗在钱钟书的病床边,就一起商量好这件事,将来我们要是有钱了,就要捐助一个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就叫‘好读书’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就是要鼓励和帮助这些家境贫寒的学生。自强不息是‘起’,厚德载物是‘止’,这八个字很完美,清华的校训也就是‘好读书’奖学金对得奖学生的期望”。

如今,“好读书”奖学金已惠及千名清华学子,累积奖金超过2000万。“让真正爱读书的孩子,有书读”,杨绛先生生前最大的心愿在一点点慢慢实现。身居陋室,却心怀天下,杨绛先生的所做所言,履行着一名知识分子所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结语】

今天,我们敬重杨绛先生,不仅因为她的文学造诣,更因为她淡泊名利的“不争哲学”。

先生之笔,于无声处见喜悲;先生之风,绚烂至极见真淳。也许,你我都无法在这个时代活出先生的风骨,所以,我们敬重她,仰望她。

缅怀杨绛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打开一本书,靠近它,温暖你。先生在作品里展现的人性光辉,将照亮我们,成为引导我们精神前途的灯火。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