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13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3-08-07

【本期导读】

----------------

>党建工作动态

>论述摘编

>党风廉政教育

 

【党建工作动态】

全国体育局长会在京召开

----------------

    全国体育局长会于12月26日至12月27日在京召开。会议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对2012年体育工作进行了总结,并部署了2013年体育工作。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作报告。报告首先简要总结了十年来体育事业实现的新发展、新跨越,以及2012年体育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道路。报告中同时对2013年各项体育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提出要继续推动解决体育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取得新进展。

    会上广东、山西、西藏、山东、北京、上海、湖北体育局,总局游泳中心及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政府的代表作大会发言;进行了2012年体育总局工作满意度测评、递交第十二届全运会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责任书。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紧扣会议主题,从不同角度出发,围绕体育事业发展和下一阶段体育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和重大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代表们针对深化改革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做大做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里约奥运会备战、提升三大球项目水平、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等方面内容,各抒己见,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会上还宣布了对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彩票、业余训练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决定。

    2013年是体育战线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体育工作面临着艰巨任务和新的挑战。大会总结中要求,全国体育系统要团结一致,统筹近期工作与长远目标,全面、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要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大发展;以全面启动里约奥运会备战工作为新起点,巩固和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促进发展体育产业;加强体育队伍建设和基础保障工作。

    总局副局长段世杰、杨树安、冯建中、肖天、蔡振华,中纪委驻总局纪检组组长吴齐,局长助理晓敏出席会议。全国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局,总参军训部军事体育训练局、总政宣传部文化体育局,各行业体协,体育总局各厅、司、局,各直属单位,相关体育院校,以及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相关部门的代表与会。

 

【论述摘编】

年终总结要认真找差距

----------------

    岁末年终,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在进行工作总结。盘点过去一年,部署新的一年,这很有必要。

    总结贵在实事求是。在过去的一年里,各项工作有新进展、新成就,这是基本面。功劳归于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辛勤劳动,来之不易。肯定成绩、表彰先进,既是一种尊重和鼓励,更能够鼓舞士气、激励奋进。总结得好不好,取决于是不是真实可信;成绩大不大,自有口碑。总之,年终总结应与实际工作相符合。

    年终总结要看到成绩,从中提炼经验;更要发现不足乃至失误,从中吸取教训,这是把工作做得更好的重要基础。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分析形势、谋划未来,要“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也是我们做好年终总结的基本遵循。

    实事求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总结,找到问题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以往一些单位的年终总结,一个突出问题是“用力不均”,说成绩浓墨重彩,说问题蜻蜓点水。有的单位部门,眼里只有亮点而没有痛点,甚至浮夸虚报,搞成庸俗的成就喜报。这样的总结,言之无物,对工作没有帮助,反而让群众反感。

    总结一味评功摆好,或是个人有私心,生怕说点问题伤了面子、影响“帽子”;或是认识上有误区,总觉得一说问题和不足,就会影响士气、打击信心;或是因为工作上热衷冒虚火、做虚功,以为“工作是否出彩,关键就看总结”。总结回避问题,还不只是文风问题,更是作风不务实、工作不扎实的反映。“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在当前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矛盾尖锐突出,如果看见不足不愿提,发现缺点不愿改,问题被埋在那里,就会贻误消除弊端的时机,使问题难上加难、风险越积越多。

    审时度势,决策乃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要求领导干部凡事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工作主动。总结中关注问题、思考问题,并不是找别扭、煞风景,而是事业发展的真需要、转变作风的必修课。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增强问题意识,要看到提出问题才能及时应对挑战,解决问题才能切实提振信心,也才能在来年改进工作,更进一步。

    希望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今年做总结时,少一些空洞无物的说辞,多一些直面问题的勇气,按照中央改作风要求,拿出一份求真务实、令人信服的好总结。

(摘自2012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党风廉政教育】

范仲淹:先忧后乐

----------------

    范仲淹曾著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忧国忧民和坚持改革的精神,被历代传诵。

    范仲淹年轻时即有忧国之心,时常与同道中人议论时事,每每慷慨激昂,奋不顾身,极大地激励了当时的有志之士,由此形成了一股针砭时弊、忧国忧民的良好风尚。天圣六年,经过晏殊的推荐,范仲淹被任为秘阁校理。官虽不大,但得以与皇帝接触,是升迁的大好机会。但是范仲淹并不阿谀奉承,而是直言相谏。

    有一次,宋仁宗决定大兴土木,重修太乙宫和洪福院。这项工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诏书所到之处,百姓怨声载道。范仲淹不顾自己人微言轻,上本说明这项工程上不合天意,下不顺人心,应该予以取消。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还算开明,认为这是范仲淹的忠谏之言,并没有责怪他。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雄文天下的文学家,每到一处,总有许多人请他撰写铭文碑记,他总是分文不取,白尽义务。一次,范雍去世,其孙请他撰写碑文,带去几车绢帛作为酬谢,他一无所取,范雍之孙实在过意不去,又送来家中珍藏的稀世书画,由于实在推辞不掉,只收下一本《道德经》以教育子孙。

    1052年,64岁的范仲淹由于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了,“四方闻者,皆为叹息。羌族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朝廷赠兵部尚书,谥文正。仁宗皇帝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摘自《中国古代廉政文化集粹》,编者林岩、王蔓,有删减)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