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导读】 ---------------- >封面专题 >学习文摘 >党风廉政教育 【封面专题】 周月华:走在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 ---------------- 家住重庆北碚区西河村的周月华,有着一个平凡的职业——乡村医生。和许多同行一样,背着医药箱在沟壑密布的山水之间跋涉,为偏远地区居民带去医药祛病除痛,对她而言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日常工作。 但只有当亲眼看到她时,才会发觉这个脸上总带着微笑的女人,右肩挎的是药箱,左肩杵着的却是拐杖。几十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这是一个卫生室,这也是一个梦想 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简单干净——病房床单、药品、医疗器械,都安静整齐地摆放在它们该在的地方。少了平时大医院诊疗间里的那种压抑气息,却多了一份宁静祥和。 “我喜欢我的工作,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周月华说,“因为我经历过住在偏远地方,穷,看病要走上好几小时这种苦。所以我现在做多一点,让乡亲们少跑一点,少花一点,自己会感到很开心。” 1969年,周月华在西河村呱呱坠地。可是,一直到8个月的时候,小月华也无法站立。医院检查的结果令父母心碎: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意味着周月华终生都无法正常行走。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此时,父母的话给了她启发“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你是学医的,为啥不自己开个卫生室?”。 说干就干。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200元加上家中仅有的600元储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场地,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1990年11月,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终于正式挂牌营业了。 “对乡亲们来讲,我这儿是个看病拿药的卫生室。不过对于我自己,这是个实现了的梦想。”说这句话的时候,周月华偏过头看了看自己的拐杖,忽然笑了起来。 丈夫是我的第二条左腿 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拄着拐杖在山间行走、出诊时,那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也曾让她朦朦胧胧产生过“很难坚持下去”的感觉。但最近二十年间,这种感觉却再也未尝出现过,因为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华还记得,与这个朴实寡言的男人第一次相遇是在村边的小道上。当时她正挎着药箱,拄着拐杖出诊,而他正从沿海打完工回乡,两人面对面走着,眼神忽然就交汇在了一起。虽然当时周月华并没有想太多,但很快,艾起就托人来同周月华讲,“我喜欢你”。 “这可能就是电视里经常说那种,一见钟情。”周月华说。 在这之后,无论上山还是涉水,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有出诊,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实践着结婚时的诺言,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就这样,周月华趴在丈夫的背上,“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服务。周月华被丈夫背着出诊的场景,在西河村和永兴村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没有他,这么多年,我做不到的。”周月华说道,“他是我这辈子的第二条左腿。” (摘自新华网) 【学习文摘】 “八项规定”关键在于执行 ---------------- 八项规定,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句句都是大实话,说到了民众的心坎上。好的规定、好的制度,关键在于落实,更在于执行。 一是刚性化执行。执行是一种纪律,具有强制性,要求我们不折不扣执行政策和决定,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增强责任意识,促进作风转变;增强执行力,促进政令畅通;增强服务意识,密切联系民众。刚性化执行,即必须令行禁止,切实作到遵守规定不讲条件,执行规定不找借口,落实规定务求圆满。 二是效能化执行。执行是一种效率,是衡量实效的标准,要求我们用最优化的人员组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我们必须自觉克服机会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移文山、填会海;对定下的事,看准的路,要不等不靠马上办,限时限效立即抓,努力增强执行的时效性。效能化执行,即必须精简高效,努力形成只争朝夕求进步、埋头苦干抓落实、力争上游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人本化执行。执行是一种合力,需要注重团结协作,要求我们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个人潜能,形成抓落实的强大合力。任何一个执行过程都需要人的参与,只有合理地利用和调配宝贵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执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增强执行力。人本化执行,即必须团体作战,努力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团队,确保执行的链条环环相扣,紧紧相连,层层到位。 “八项规定”是一个庄严的政治承诺,体现了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反映出中国未来施政的动向,中央领导更是以身作则。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改进作风的重要意义,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拿出行动,身体力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真正做到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最大的“中国梦”。 (摘自《中国青年报》,作者黄代贵,有删减) 【党风廉政教育】 作吏十规 ---------------- 南通曾有一个以诗文传家、名彪国中的大诗文世家——范氏。 范氏世以清贫廉洁传家,从高祖范如松在两个儿子一仕河南一仕山东之前授予的《作吏十规》中看到这位耿介不阿的老者的浩浩正气,足可为千秋为官者之典则。 一为民父母,不能培养元气以遗子孙,最可耻; 一依托权门,一旦失势,以至十目十手之指视,最可耻; 一地方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最可耻; 一宦游无窘于难,天道好还,此往彼来,最可耻; 一地方善政不能举,逢迎上官则恐后,最可耻; 一眼前百姓即儿孙,而任情敲扑,最可耻; 一小民无知误陷法纲而问官不察,棰楚之下何求不得?最可耻; 一为民父母者,第一戒贪,贪则心昧,而书役藉此挟制午文,其祸可堪言哉?最可耻; 一天下事,诚与伪二者而已,诚则无不明,而伪则立败,最可耻; 一作官须知进退,若老马恋栈,阿时殃民,必至身败名裂,辱及君亲,最可耻也。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范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