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 >理论观点集萃 >小资料 【理论观点集萃】 分析改革中不能触碰的6个底线 ---------------- 当别人热衷于谈论改革带来的机会时,不妨看一看公告给出的另一层意思:改革的底线何在? 1.政治架构不容否定,但行政司法流程的理顺可以讨论。 后半句指,在现有架构下,减少体制的摩擦力,并试图在现有架构下建立一定的限权特征,实现权力的规范化和可监督性。 比如司法,本次改革就希望司法更加独立一些。反腐制度则希望将纪委书记提到与省委书记相抗衡的地位上,不再有隶属关系,而是中央直属。另外,有限度放松社会组织也可以看作对现有制度的补充,但以不破坏现有制度为前提。 2.国企绝对不容放弃,但可以引入部分民营资本。 这是一个普遍关注点。中国不会走撒切尔式的国企私有化,也不会将全部垄断领域放开。国企将在未来的国民经济中继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在某些时间段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 这次提高国企的利润上缴比例至30%,必然也考虑到未来的财政平衡问题。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真正的核心是宣誓国有产权将长期存在。虽然国企是不容放弃的,却可以做出部分调整。这些调整包括:部分积怨最深的行业,如能源、电信,考虑引入民营资本,让他们参与分羹,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利益团体。这样也可以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让国企变得更有效率。 在未来的某些时间点,国企还可能出现更大规模的扩张。由于文件中提到了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在未来可能出现更大规模国有财团。 3.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不容放弃,但可以探讨新的控制方式。 金融绝对是改革留给民营资本的天大机会。金融的底线是:政府控制主要金融机构,并随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名义决定金融的走向。以后,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将逐渐退出其他的行业,而是以税收和金融这两方面的指令为主。 在政府控制了金融的主脉之后,将中小型金融机构和衍生性的金融机构逐渐放开,如果推行顺利,这些领域将成为民营资本的饕餮盛宴。当然也充满了国有资本的庞大背影。 文件中有一条关于股市的改革,我认为很难成为现实,那就是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目前的股市之所以受到严格管控,是因为它为国企和关系企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金,一旦改为注册制,这块利润就没有了。全面铺开可能会很困难。 4.土地私有化绝不可取,但流通权将有限放松。 所谓流通权,就是把使用权转让,而不是转让所有权(私人没有所有权)。 流通权的放开也有限制,即:虽然提到城乡同权,但这也意味着,所有的土地在政府的规划下,才允许入市。也就是说,必须保证政府可以从中抽走足够的利益。当然,如果同权,政府抽走的利益可能会少一些。 5.财政至上隐藏其中,但财政结构可以调整。 任何改革都必须首先确定了对财政的影响,方才能够推行。土地改革如是,国企改革如是。但对财政结构的调整却可以谈。比如,如何诱使地方政府不那么依赖土地收入?答案也许是,当它们发现下一块足够大的收入时。目前御用经济学家大都信誓旦旦强行背书房产税,就是政府急迫寻找新财源和调整财政结构的尝试。税制的调整也可以部分解决问题,在文件中关于财政单列了整整一章。 6.文化控制不能放松,但在安全范围内允许文化单位竞争。 在文化上,政府基本思路是:建立一个相对隔绝的可控制市场,把竞争机制引入到这个伪市场中,让文化单位自负盈亏。 (摘自《网络舆情》,作者郭建龙) 【小资料】 三中全会“决定”如何诞生?(下) ---------------- 起草文件如何修改? 数十次修改 全会闭幕当天仍会修改 根据公开披露的报道,三中全会决议文件通常要经过数十次修改,大到文件框架,小至遣词用字。以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文件起草为例,起草小组在6个多月时间里共召开过9次全体会议、30次工作班子会议,正式修改41稿。 每次三中全会的决议文件都经过字斟句酌,不但在会前反复修改,在开会期间还会根据各方意见,甚至在全会闭幕当天还在做最后修改。 决议文件什么特点? 长度一万余字 文字简练易懂 如果不算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七次三中全会,共产生了5个决议文件。这些文件的字数在1.2万到1.6万字之间,通常采取分为几大章、每部分下再设若干条的框架。 王梦奎曾介绍说,这样的构架便于剪除枝蔓,勾画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也有利于避免起承转合所难以避免的虚话,突出每一条的“干货”。 文字简练是历次决议文件的一大特点。温家宝曾表示,起草决议文件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文字要精练,用平实的语言,让普通党员和群众看得懂。 (摘自《北京青年报》,记者刘一,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