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辑要】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通知 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河北省委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情况汇报时讲话精神 ---------------- 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河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情况汇报时讲话的通知》,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抓紧抓好教育实践活动,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通知》指出,发扬“认真”精神,一鼓作气抓好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收尾工作。动真碰硬,持续用劲抓好整改落实。牢固树立关键是抓好落实的思想,把整改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特别要在专项整治上下猛药、出重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解决“四风”问题。 《通知》要求,要紧紧抓住教育和实践这个贯彻群众路线的两手,既自始至终强调教育,又自始至终突出实践,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认真抓好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工作,扎实做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准备工作。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理论观点集萃】 谁承担未来改革的成本 ---------------- 不公平的成本——收益分配 现代性使现代社会在取得巨大物质成果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成本,比如环境的破坏、人心的破坏、利益分配的失衡,它甚至会制造持续的社会冲突。这些都反映在中国的改革历程中。 对于改革这一“公共利益”来说,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成本分摊——收益分配是不平等、不公平的,这种不平等、不公平在道德上错误的程度,以及政治社会后果,并不亚于我们一般讲的“社会不公”。 改革的主导者、操作者,以及抽象的权力—资本阶层,既有强大的博弈能力来规避改革成本,同时也有条件、便利从改革中攫取最大收益。而改革的“参与者”、外围者,以及毫无博弈能力的阶层、群体,承担的成本,相对之下,比获得的收益还多,有些是完全的被牺牲者。 改革进入“存量”阶段,即在社会和经济结构深处进行利益重构时,首先承担改革成本的就是国有企业工人。由于只是被改革者,看不出他们可以对改革的议题设置和具体的操作发言。无数人因此下岗。接着,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减少,农民又像过去给工业的原始积累“出血”一样,成了成本的承担者。此后,分税制格局下,各项改革继续推进,受损者,或感觉受损者扩大为整个社会中下阶层,中产白领阶层的受损,他们的被剥夺感尤其明显。 当改革成本在阶层、群体的分配,按照“最强者最能规避,最弱者最容易被牺牲”的实力原则演进到这一步,很明显,这是一个无法继续的游戏。社会的中下阶层,在心理上和利益上,难以再作出牺牲。今天,改革的成本分摊——收益分配已经逼近不能突破的底线。 要保持改革能够带来大家的公共收益,至少是,如果它还想维持成本分摊——收益分配的游戏,实力原则恐怕就得让位于现实原则、道德原则。 新一轮改革的几个原则 从目前涉及或可能会涉及的各个领域的改革看,改革必须突破既往的思维,以高层的强力意志动真格。应该确立几个不可动摇、违背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不再让或尽量少让中产阶层及以下的人埋单,他们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应是受益者。这是修复社会裂痕的必要条件。 比如遗产税。作为调整社会不平等结构的一个手段,其似已呼之欲出。从理据上说它并无问题,问题就在于起征点可能过低(比如1000万人民币以下),原本只是少数富人(包括有权力的富人)的纳税义务,最后变成了很多并不算富人的人,包括中产阶层在内,也是纳税主体。没有其它的配套改革,走样或搞不下去几乎难以避免。 这就涉及第二个原则:各项有联系的改革应该齐头并进,使其能相互支持,避免某种改革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而止步不前或异化。比如收入分配、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其实并不是一项改革内容,而是一整套改革方案。 第三个原则是党和政府切实地把改革视为一项政治责任,建立问责机制,从而在权力系统内,突破各种迁延、阻碍、消解改革的部门—利益群体障碍。民众最担心的问题就在这里,改革能不能在触动到权力时,也如在触动到工人、农民、中产白领时一样顺利推进,关系到接下来的政治认同。 (据第22期《南风窗》,作者石勇) 【党风廉政教育】 苏天爵:元代包青天 ---------------- 苏天爵,字伯修,元代河北真定人。1317年,苏天爵国子学生公试名列第一。曾官至监察御史、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参议中书省事等要职,是元朝中后期颇有政绩的汉人官僚。 1332年,苏天爵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时到湖北虑囚。虑囚就是受理冤案并及时进行予以处理的制度,类似今天的复核、申诉制度。当时湖北地处僻远,苏天爵冒着瘴毒遍历各地,有许多人喊冤,苏天爵问,官府每年都派人来复核,为何不喊冤?囚徒说,他们都是应付差事,现在御史来,故冒死喊冤。苏天爵听后,对决狱更加慎重用心。 1343年,苏天爵出任山东道肃政廉访使,不久又任京畿奉使宣抚,其间清贪肃吏,下访百姓疾苦,改革弊政,办了783件兴利除弊的事,惩处贪官949人,其中5人为朝廷要官,另外有一些是功臣良将的后代,由于他敢动真的来硬的,毫不畏惧权贵,不在乎别人有任何关系网,依据法律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一时轰动朝野,被誉为再世包拯。 1352年,淮右盐民起义,延及江浙,苏天爵奉诏担任江浙参知政事,在受命前往江南解决起义军问题时,因忧深病积,死于军中。 (摘自《中国古代廉政文化集粹》,编者林岩、王蔓,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