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辑要】 50句话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下) ---------------- 二、2014年工作重大看点 19.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 20.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 21.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确保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22.追求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 23.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24.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25.打造阳关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 26.减轻企业负担。 27.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 28.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 29.在更多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 30.使中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首选地,让广袤大地成为对外开放的热土,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 31.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 32.发挥好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增加到4576亿元,重点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重大水利、中西部铁路、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 33.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推进梯度发展。 34.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35.不管财力多么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 36.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37.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38.使人才的贡献与回报相匹配,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39.对落后产能真正做到压下来,决不再反弹。 40.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41.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 42.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为人们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43.以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目标,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44.用最严格的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45.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46.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履行职责。 47.密切鱼水情谊,使军政军民团结坚如磐石。 48.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香港、澳门一定会实现更好发展。 49.期待双方越走越近,越走越亲,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50.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开历史倒车。 (摘自中国政府网,有删减) “三严三实” ---------------- 习近平在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摘编自《人民日报》) 【论述摘编】 涵养时代的“文化定力” ---------------- 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善了中华儿女的生活质量,但急剧的新旧交替、中西杂糅、鱼龙混杂,也使我们的文化生活、精神走向、价值观念时而出现困扰与失范、歧义与冲撞,乃至忧虑与紧张,这很正常也属必然。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是个润物细无声的慢活,不可急躁。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定力和稳健。 要做到登高望远、气度恢宏。传统文化中的确有不少封建糟粕,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但也要看到,这种文化几千年来涵养着、凝聚着亿万中华儿女,历久不衰,饱经忧患,深入人心。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这些精神都与现代性相通,也考验、培育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吸纳性与消化能力,应变性与抗逆能力,自省性与自我调整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珍视民族传统,同时勇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进行新的选择、整合与创造。 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与通透的历史观,成熟、科学地对待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钱锺书先生说:“东学西学,道术未裂;南海北海,心理攸同。”不同的角度、观点与渊源,不一定成为零和关系、对决关系,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与人类已有的多方面文化智慧息息相通。今天,我们处在改革开放的深水区,需要广泛开掘汲取消化民族的与世界的智慧成果,使我们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土壤更加宽阔丰饶,精神能量与文化根基更加深厚浩大,面对现实挑战更加应对有方、进退有据。 面对“盘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的思想文化格局,我们在传统与现代、大众与高端、民族与世界、教化与娱乐、主导与多样、经典与时尚、争鸣与共鸣、市场与理念的一系列关系上,要有更加全面与均衡的思路和工作。由现象而本质,由历史而现状,才会认识得更加长远与深刻。 我们关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建设、文化形象与文化外交这些看得见的东西,同时也要更多关心文化精神、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这些才是文化的主导与内核。更加成熟地引领与服务文化生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化精神的特点在于它的长期积淀、深入民心,不能急于求成。这方面,口号与宣示的作用有限,非理性情绪化也于事无补,生活化与实践性强的启迪与感召会更起作用。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提倡更深入通透的学习,倡导对精神高峰的攀登、服膺真理的至诚,提高整个民族的认识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避免浮躁、肤浅、极端。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王蒙,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