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专题】 焦裕禄:永不磨灭的丰碑 ---------------- 有这样一个人,50年前他的名字就响彻神州大地。直到今天,依然鲜活生动,他的精神,是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他,就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实干精神 服务群众的办法,得从群众中找 1962年,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严重,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很多人选择了外出逃荒。 焦裕禄一来到兰考,就把原来的“劝阻逃荒办公室”改成“治理三害办公室”,并担任主任。“服务群众的办法,还得从群众中找!”在这场艰苦的摸底调查中,他和调查队的同志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蹲在泥泞里歇息,成了名副其实的“泥腿子”。 焦裕禄在病危住院期间,还对来看望他的同志说:“你们把泡桐拍照片来让我看看,我看看兰考的泡桐开花了没有。”在兰考城关乡朱庄村村口,他亲手栽种的那棵泡桐树高耸挺拔,已20多米高,深深根植于兰考大地。 后人给它取名为“焦桐”。如今,遍布兰考1000多平方公里的泡桐树,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着500多家相关企业、产值100多亿元、解决4万多人就业的“泡桐经济”产业链。 公仆情怀 共产党员应在群众最困难时出现 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475天,就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他却把共产党人的本色诠释得淋漓尽致。他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连连的夏季,全县84个风口、1600个沙丘都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河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焦裕禄纪念园讲解员董亚娜说,每到6月新麦收获时,就有农民从家里带来新蒸的白面馒头,摆在焦裕禄墓前;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提起焦裕禄,依然亲切地称之为“老焦”。 75岁的老党员、现任爪营乡敬老院副院长雷中江老人回忆在兰考火车站偶遇焦裕禄的情形:站台上大雪纷飞,候车室里挤满了准备背井离乡逃荒求生的灾民……焦裕禄噙着眼泪不停地向乡亲们鞠躬:“大家是被灾荒逼走的,真对不起你们哪!我们很快会用热炕头、白面馍馍把你们接回来的!” 艰苦朴素 富丽堂皇的事不能做,想也很危险 当年焦裕禄发现孩子看戏没买票,当即把全家“训”了一顿,让孩子立即把票钱送给戏院。后来还专门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全县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 有一次,有位干部提出要装潢一下领导干部的办公室,焦裕禄严肃地说:“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兰考的灾区面貌还没有改变,群众生活还有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 焦裕禄走了,留下6个孩子,两位老人。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从来都没有忘记丈夫的那一句嘱咐:“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焦裕禄的嘱咐,徐俊雅记了一生。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父老对谁生死系?在百姓心窝里,扎根的人。身体殁了,精神还活着。 焦裕禄,一座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 (摘自《人民日报》,记者龚金星、任胜利,有删减)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实是责任,见证担当 ---------------- 自古而今,“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实干兴邦始终是治国理政的至上圭臬,循名责实则是做人处事的金玉良言。反观“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流,“华而不实,耻也”,教训值得记取。纵观历史,惟此一实字,乃谋事之基、创业之根、做人之本。今天,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实不仅是干事创业的基本要求,更是一种历史责任。能不能求实、务实,能不能唯实干、重实效,见证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更检验党性与品行。 从“办事不吭声”的老实人张思德,到“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好干部焦裕禄,再到“退休福不享,栽树二十年”的“草鞋书记”杨善洲,尽管时代方位不断变化,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始终都是优秀共产党人的本色。今天,要成为我们时代的好干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组织上判断一个干部是否敢于担当,是否有责任心,关键还是看实不实。那些喜欢拍脑袋决策却不顾忌后果、喜欢权力在握却不愿担当责任的人,那些一说起来滔滔不绝、一做工作却不行的人,都不会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把实作为一种品质去追求,作为一种境界去修养,作为一种责任去承担,始终坚持埋头苦干、踏实肯干,必能担起时代重任,也终究不会吃亏。 谋事不实,蓝图再好也不过是画饼充饥;创业不实,梦想再美也只是黄粱一梦;做人不实,立身之本必定荡然无存。处在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实干“则难者亦易矣”,不干“则易者亦难矣”。有“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自觉,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才能啃下硬骨头、打破利益藩篱;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有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实劲,才能稳实增进人民福祉、坚实成就党的大业。我们党从严从实要求干部,强调实是领导干部的时代责任,道理正在这里。 “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胜利喜悦,也可能面临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难风险。惟有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崇实气魄,拿出骏马追风、驰而不息的踏实精神,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点点燃亮梦想的荣光。这是神圣的使命,我们应有舍我其谁的担当。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李斌,有删减) 【学习书目推荐】 “强自身素质、建体育强国”2014年读书活动书目推荐之三 ---------------- 《大数据时代》 作者:[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译者:周涛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本书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这一理论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定势,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本书还指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大数据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 (该书为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2013年下半年推荐书目,摘自紫光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