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习近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从每一个人抓起。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来源:《党建》,有删减) 【学习文摘】 破除“数字”依赖症 ---------------- “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统计数字自古是治理的重要工具。因为个体情况千差万别,要抵消差异,掌握面上情况,从现象的数量方面观察其质的规定性,当然需要借助统计数字。然而,也有一些部门和地方热衷于造数字、晒数字、玩数字,用各种光鲜数字将真实情况和问题掩盖,甚至出现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错误导向。其实,统计数字本身只是一种形式,真实才是它的生命,不真实的数字只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游戏,再漂亮也是虚的。 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有些时候,群众的亲身感受是检验数字真实性和含金量的简单有效方法。近些年,有网友“悬赏”巨额资金邀请当地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也有记者提问官员家里是否用空气净化器。这些看似“较劲”的提议提问里,其实蕴含种种期待:期待群众切身感受被重视,期待统计数字对接群众感受,期待从群众感受里看到工作的成绩或不足,而不仅是盯着宏观的或面上的统计数字。 诚然,个体的感受有局限性,点上的事实并不代表面上的情况。但是,在分析、评价工作成绩或不足时,引入群众感受,也就多了一个参照系。多一点群众感受思维,也能增强我们一叶而知秋的本领。既善于运用统计这门精细科学,又保持对群众感受的敏锐觉察,使二者相互印证,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切合民意、贴近实际。 有的人已经习惯了用密密麻麻的数字来说明成绩、证明自己。这种表达方式,貌似比较理性,却让人感觉多了一些冠冕堂皇的官样味道,少了一点设身处地的情感交流。究其原因,有的同志在机关坐惯了、呆久了,对情况的了解仅仅限于统计报表中的抽象数字,或汇报材料中的概括描述,对于群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缺乏真切的感知,话就讲不到群众的心坎上,事就做不到群众的心里去。用群众的感受来检视自己的工作,从群众所思、所盼、所急出发,找准工作的思路、发展的重心、改革的路径,怎能不赢得群众的心? 从选人用人中的唯票唯分,到名目繁多的各类数字考核指标,实际工作中对数字过度依赖的倾向还不少。破除“数字”依赖症,没有捷径可走,惟用好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武器,多接地气、多攒人气,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而已。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闻君,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