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专题】 黄旭华:“潜水”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 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立志为祖国“上天入海” 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黄老后来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上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上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 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从一个玩具模型开始 铸造共和国“水下核盾”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62岁亲自深潜试验 妻子闻讯放声大哭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当时已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摘自《湖北日报》,记者蒋绶春、文俊,有删减) 【理论观点集萃】 公平优先,应成为新的策略选择 ----------------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提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换言之,改革既要从公平正义开始,最终又要回到公平正义上来。再具体一点说,全面深化改革,要从解决公平正义方面的问题着手,最终又把是否解决公平正义方面的问题作为目标。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在于经济利益的分配。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首先要求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因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而导致两极分化。然而,要全面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除了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维护基本的经济公平外,还必须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护全体社会成员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教育、医疗、福利、就业、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接受法律保护等权利。当然,“公平优先”并不意味着不讲效率,公平与效率的作用各有侧重,效率的重点作用领域是利益的生产,而公正的重点作用领域是利益的分配。对于公平和效率,我们应当“鱼和熊掌兼得”,这是对党执政的新要求。“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策略选择。 (摘编自2014年2月13日《解放日报》,作者俞可平) 【学习书目推荐】 “强自身素质、建体育强国”2014年读书活动书目推荐之五 ---------------- 《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内容简介:该书收编了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13年11月2日期间50多篇文稿(含讲话、演讲、谈话、书信、批示等)中的146段重要论述,分为8个部分,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全书结构清晰、论述集中、权威性强,为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习、理解和掌握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提供了便利,也有助于引导读者完整阅读有关原著。 (该书列入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第八批学习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