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专题】 方俊明:荣誉迟到29年而无悔 ---------------- 一个致命的玩笑 方俊明人生的闪亮与灰暗,都源于29年前的纵身一跃。 1985年8月26日,武昌车辆厂职工方俊明骑车经过东湖九女墩路段,听见湖中有人喊“救命”,血气方刚的方俊明想都没想便纵身扎进东湖。 然而,看似深不可测的湖面下,却藏着一个水泥承台,方俊明头部遭重创,中枢神经受损,最终导致高位截瘫,终身与轮椅相伴。 更没想到的是,在他跃入水中的一瞬间,喊“救命”的13岁小男孩竟笑嘻嘻地从浅水里站起来。原来,这名胡姓小男孩假装溺水挣扎,只是逗岸上的妹妹开心。 等方俊明知道这个哭笑不得的原委时,他已在医院昏迷了5个月。 这时,家中的一切都变了样:妻子离家出走,老父查出淋巴癌,全家生活仅靠母亲姜春梅60多元的退休工资。 由于胡姓男孩家长一直不愿意为方俊明出具书面证明,方俊明一直无法被认定为见义勇为者,只能从单位获得60元左右的基本工资。 最困难时家里买不起青菜,在菜场捡菜叶吃。 几次想自尽被母亲骂醒 方俊明出事后,当时55岁的姜春梅要把方俊明从床上搬到轮椅上来,晚上再搬回床上,遇到大小便,再重新从轮椅上搬下来,每天重复10多次。 方俊明不愿拖累亲人,几次想自尽,却每次都被倔强的母亲痛骂:别小看妈,妈还能照顾你一辈子。 后来,年幼的女儿方丽玲知道了父亲的故事后回到父亲身边,仿佛一下长大,与奶奶一道照顾父亲。 方俊明说:“生活压力大,孩子学校郊游时别人带香肠和点心,女儿带的是咸菜饭。” 让方俊明欣慰的是,方丽玲很上进,一直到女儿大学毕业,他都极少为女儿的事情操心。 怨恨1亿次,甚至10亿次,也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方俊明和家人领悟到这点,开朗的性格重新回到他们身上。 唯一没想过的就是后悔 1996年,方俊明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陕西一位编剧将其写成话剧《又一个黎明》,感动了很多人,先后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 2013年5月,话剧又被改编,并在湖北上演。通过话剧,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副理事长邓斌等人了解了方俊明的事迹,决定为他争取本该属于他的荣誉。 几经周折,2013年10月31日,方俊明终于领到了一张由武汉市政府签发的见义勇为证书,政府还奖励他3万元。 有人问方俊明,经历了这么多事,吃了这么多苦,后悔吗? 方俊明拍一拍麻木的双腿说,这些年唯一没有想过的就是后悔,我有妈妈和可爱的女儿,社会还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高兴还来不及呢。 (摘自《湖北日报》,记者姚启慧,有删减) 【党建工作动态】 总局印发通知 要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 近日,总局直属机关党委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直属党委、支部认真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通知》指出,各直属党委、支部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同落实好中央下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通知》要求,各直属党委、支部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担当意识、树立奋斗精神,为推动当前工作凝聚精神力量。一是弘扬责任担当精神,增强党员干部为中国梦、体育强国梦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弘扬拼搏奋斗精神,在党员干部中树立以实干成就梦想、以奋斗成就价值的正确导向。 《通知》强调,各直属党委、支部要更加重视青年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注重道德修养和能力锻炼,为体育事业长远发展储备力量。 【理论观点集萃】 “留下些什么”的拷问 ---------------- 古代官员为官一任后,喜立“德政碑”。倘若任上能造福一方,被誉为有“德政”,其离任或去世后,百姓就会因感恩而为其立碑刻绩。 然而,这种写在碑上的德政,与实际上所留下的功绩,往往相距甚大。很多德政碑,不过是官员往脸上贴的一层金,一番风雨过后便踪迹无寻。所谓百姓感恩而立碑,纯是自欺欺人罢了。清代大儒郑珍即写道“六旬不雨浑闲事,里长催书德政碑。”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青石》一诗中,更是借青石之口讽喻:“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干名已灭。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 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惟口碑不因风雨而灭。其所以不灭,就在于官员把功绩德政留在了百姓的心坎上。唐代柳宗元于柳州刺史任上四年,为民凿百井、释奴婢、办学院、修孔庙、易风俗、兴文化,让柳州百姓受益,而且清正廉明,颇得民心。正如郭沫若诗赞:“柳州旧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官员只有留下有益于百姓的、过硬的功绩,百姓才会记住他,否则什么也没留下。 从古到今,追求“为官一任”后留下什么并没有错,但古人的想以德政碑而留,与今人的想以各种奖杯、评比、媒体聚光灯而留,可谓古今一理,皆找错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说:“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对各级干部来说,还应深思的,乃是怎样才能留得好? 有的人高居“庙堂”,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留下的是一片苍白。有的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留下的是作秀形象。有的乐于显摆,大上项目,竭泽而渔,留下的是累累烂债。有的把持权柄,一手遮天,编织圈子,留下的是江湖习气。有的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疯狂敛财,留下的是百姓不齿。有的卸任后,甚至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凡此种种,岂不令人警醒和反思? 从政是为公的事业,权力是民赋的责任。因而,为公、为民是为官从政的根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戴上了“乌纱帽”,就要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就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立志于留下造福百姓的好基业、风清气正的好传统、功利长远的好前景。焦裕禄是这样,孔繁森是这样,许多优秀党员干部也是这样。他们为官一任,德音留一方;他们奋斗之业,功名垂世代。历史一再启示,你留下为民的实在业绩和精神财富,人民就把你留在心里。 “君子不贵无欲,而贵欲何;君子不贵无求,而贵求何。”在这个深刻变动的社会转型期,每个领导干部尤其需要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马祖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