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14年第31期
发布时间:2015-01-08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习近平如何看待GDP盘点:不简单以GDP论英雄

----------------

    从福建到浙江,再到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对GDP问题有着非常丰富而全面的见解与论述。读懂习近平的这些论述,就能理解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思路,适应“新常态”。

    1.要看GDP,但不能“唯GDP”

    要看GDP,但不能唯GDP。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经济社会发展是政绩,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立竿见影的发展是政绩,打基础作铺垫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政绩,解决民生问题也是政绩。

    ——《之江新语》(2004年2月8日)

    2.“不简单以GDP论英雄”

    我们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人口,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转方式、调结构是我们发展历程必须迈过的坎,要转要调就要把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否则资源、资金、市场等各种关系都绷得很紧,就转不过来、调不过来。各级都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2013年11月5日,在湖南考察

    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负责任的,既是对中国自身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2013年10月7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3.既要GDP,又要绿色GDP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

    发展创新,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要求。单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则更难以持久。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避免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各国要通过积极的结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竞争力。

    ——2013年10月7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为此,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 。

    ——《之江新语》(2004年3月19日)

    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GDP 。

    ——摘自习近平2003年8月8日在丽水市调研时的讲话

    4.改变干部考核方式

    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要科学制定干部政绩的考核评价指标,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用人制度。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衡量政绩的要求和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之江新语》(2004年2月8日)

    5.不片面追求GDP

    政绩观与发展观密切相连。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一些地方出现了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的政绩观,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结果给地方发展带来了包袱和隐患,并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

    ——《之江新语》(2004年8月26日)

    “好”作为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主要贯穿于以节能降耗减排为代表的约束性指标中;“快”作为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则更多地体现在以GDP增长为代表的预期性指标上。在当前的条件下,要做到“好”比做到“快”难度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和执行工作计划时,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

    ——《之江新语》(2007年1月10日)

    6.GDP不是最终目的

    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

    ——《之江新语》(2004年12月27日)

    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我们仍然需要GDP,但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也必须明确经济发展不是最终目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才是终极目标。首先,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

    ——2004年12月28日在浙江省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议上的讲话

    7.不唯GDP,但也不能不要GDP

    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还是要加快发展,不是不要发展或者放慢发展。科学发展观不唯GDP ,但也不能不要GDP 。我们为了加快发展,就要更好地发展,不能把握发展的规律,就会欲速则不达,就不可能加快发展,也可能好的愿望会落空,也可能好的愿望适得其反,如果为了加快发展竭泽而渔,违背规律,急于求成,还是走老路,不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果就不可能加快发展,这个辩证关系要搞清楚,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005年1月27日在湖州市调研时的讲话

    (来源:海外网)

 

【党风廉政教育】

我国历代反腐倡廉机制览要(上)

----------------

    我国国家机器诞生很早。沿着历史长河追溯,历朝历代都重视"廉政建设",都懂得建立完善的"保廉"机制,要求"为官必廉"。借鉴这些机制精髓,有益当今反腐倡廉。

    唐朝庞大的廉政监察体制与开明的纳谏弹劾制度。唐朝时的廉政建设一直被高度重视。首先是完善廉政监察体制,把全国分为10道(后改15道)监察区,设置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分察制。其次是注重弹劾不法以扬吏治,审理狱讼以法治国,纠正违失以振纪纲。再次是明确监察官员的选拔标准,给予特殊地位,使之"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再有是广开言路,建立完善的言谏监督制度。

    宋朝时期的反贪三大措施。一是改武治为文治,为文臣统治全国,使"制度一新";二是颁布一系列法律、法令和法规,三令五申官吏不得贪污腐化,明文规定贪污受贿与十恶大罪一样,必须处死,不得赦免;三是大张旗鼓揭发、打击贪贿官吏,并及时判刑,公诸于众。开国皇帝赵匡胤带头以廉自律,令卫士"砸夜壶",抵制亲姐姐穿"贴绣铺翠"衣,以古训"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自律,使宋朝廉风颇盛。这个朝代的包公,深得百姓拥戴,万古流芳。

    (来源:新华网,有删减)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