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专题】 陈俊贵:天山深处的守望 ---------------- 一个馒头 班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 1979年9月,入伍不到一年的陈俊贵随部队到新疆新源县那拉堤,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为修通这条公路,在长达10年的会战中,有183名基建官兵魂留天山,其中就有陈俊贵的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 1980年4月8日,修筑天山公路的基建工程兵某部2团2营被暴风雪围困,电话线被刮断。5连4班战士陈俊贵奉命随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和战友陈卫星到40公里外的施工部队传达命令。他们在海拔3000多米的雪山连走带爬三天,筋疲力尽。在生死关头,班长郑林书拿出了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后来,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都倒下了,陈俊贵和陈卫星被当地的哈萨克牧民所救。 事后,部队党委为郑林书、罗强追记二等功,追认他们为烈士,并将他们安葬在新疆新源县那拉堤镇部队驻地附近的山上。 一个承诺 守候班长29年 1984年,陈俊贵复员回到辽宁老家,担任了电影放映员工作。一次放映《天山行》,影片里的镜头使他一夜无眠。这部电影反映的就是他们当年修筑天山公路的悲壮故事。此后,陈俊贵茶饭不思,整天地思念班长。他迫切地想到班长的故乡去,看望班长的父母。然而,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和班长仅仅相处38天,只知道班长是湖北人,其他一概不知。 1985年冬天,陈俊贵辞去工作,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又回到了终身难忘的地方——那拉堤。在这里一待,就是29个春秋。29年了,陈俊贵一直守在班长坟前,陪班长过了一个又一个团圆节,自己东北的老家却没有回去过。 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湖北省罗田县,寻找班长的家人。当陈俊贵找到班长的家乡后才得知,班长的父母已经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的坟前,仰天长叹:“你们的儿子没能回来,我就是你们的儿子!” 一座陵园 了却一生的心愿 陈俊贵最惦记的是当年用鲜血和生命修路的战友,他一直想把烈士的墓地修整一下。从班长的家乡返回天山后,他变卖了自己的全部家产,将3万余元交给有关部门,希望为翻修战友的墓地尽微薄之力。陈俊贵的义举感动了地方政府和原部队。2006年的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自治州、尼勒克县和交通二总队等单位共同投资200多万元翻修烈士陵园,并定于当年10月30日竣工。竣工后,陈俊贵将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的坟墓迁进了修缮一新的“烈士陵园”。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梁东义、何志雄、卜金宝,有删减) 【理论观点集萃】 中国最大的风险是不改革 ---------------- 阻碍改革的三种矛盾 现在改革面临的困难很多,第一个是从分权改革到集权改革的适应。以前的改革一直通过分权进行,现在改革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集权。集权有合理性,只有中央政府集权到够大才能克服既得利益。现在改革比较难办,因为既得利益长大了,有的人长得很肥,他就不想动了。从分权改革到集权改革,大家需要一段适应时间。集权的目标是要把权力从既得利益手中收回来,集权本身不是目的。要改革还是需要把权力分下去,不分就改不了。那么怎么分?分给谁?这是大家现在要思考的问题,如果弄不好还是改不下去。 第二个矛盾是改革与反腐败之间的矛盾。改革首先要反腐败,建立政府在老百姓中的合法性。但是,反腐败跟改革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因为要改革肯定要触动旁边人利益。中国人反腐败概念也很含糊,界限不明确。为了保清廉,什么事情都不做,这也是腐败。反腐败一定要有目标,笔者认为应该是打寡头,把每个腐败的“苍蝇、老虎”都抓起来肯定抓不完,因为没界限。中国也就是这个时代能反腐败,如果寡头完全制度化了,反腐就很难了。 改革面临的第三个矛盾就是没耐心。任何改革都需要一段相当长时间才见成效,但是中国社会越来越没耐心了。以前改革在分权状态下进行,但老百姓不知道谁具体负责什么。现在权力都集中了,成立四个小组。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集权了以后做什么要想清楚,不做的话老百姓就没有耐心了。 “体制创新比体制改革容易” 中国的城市化从1978年到现在,顶峰已经过去,现在城市化率53%,距离发达国家的70%只有十几个百分点。城市化是自然的过程,中国推动主要是为了GDP,而且只有37%的人口有城市户口,所以我说中国的城市化是土地的城市化,人没有城市化。 中国应当做的是农村的现代化。以前还搞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在不提了。中国的城市化就是把农村拆掉,把农民赶上楼,这就是政府为追求GDP的结果。中国最关键的是进行城市体制改革。为什么那么多人到北上广,就是因为中国城市有行政级别。因为中国的资源根据行政级别来分配。 体制创新比体制改革容易。每一个体制背后都是既得利益者,石油、电信、金融、大学全都是既得利益者,没法改。体制创新就是让新的利益成长起来,这一块容易。城市体制改革之后,国企没改,但是允许国有体制旁边长出来了一个非国有体制,从个体化开始,还有外资,这就属于体制创新。现在整天说“改革的红利”,笔者认为有两块,一个是体制改革,一个是体制创新。强调创新比改革容易,任何国家都一样。 “大国是拼出来的” 这几年跟日本、南海周边国家摩擦不断。这是正常的,中国未来10年、15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国际关系恶化是正常的。大国地位不是人家送给你的,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大国是拼出来的、是斗争出来的。冲突没问题,关键是怎么管理冲突的问题。 中国外交政策有几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说“请进来”,就是把自己国门打开,开放给其他国家,让外资进来。那个不会冲突,因为你来赚我的钱,哪会冲突。接着就是“接轨”,加入WTO。接轨就是修改自己的法律法规,来接你的轨,这也不会发生冲突。但是现在“走出去”肯定要发生冲突。中国前面30年由资本极度短缺的国家,变成了资本过剩的国家,资本就是马克思说的到处去赚钱,一走出去人家的利益就没了,肯定要发生冲突。 中国未来15年、20年对峙状态是因为中国不太乐意向其他国家调整,同时也没有强大到让其他国家向你调整。如果真正崛起了,20年以后中国不出什么问题,把现在中等收入社会提高到高收入社会,那么其他国家可以向你调整了,你的外交就比较好做了。 (摘自《南方周末》,作者郑永年,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