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15年第20期
发布时间:2015-07-10

【学习文摘】

“三严三实”的历史意蕴和时代价值

----------------

    蕴含着中华优秀文化从政修养的精华

    中华文化历来把修身作为从政的基础性工程,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且在修身上要求“严”和“实”。

    在“严”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从政者要“正己”,为“正己”而要求“克己”。还要求“慎独”“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在意念上也不能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杂念,在细微处也不能违背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因此,要求“正心”“诚意”,即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随时随处都要体现“仁”“礼”的要求;要求“内自省”,每天都要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剔除精神污垢,防止邪欲入侵。

    在“实”方面,注重现实、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的悠久传统。这种以农业社会所崇尚的经验理性为基础的文化传统,熏陶和培育出了中华民族鲜明的务实性格。儒家等传统文化要求从政者“敏于事而讷于言”,即勤勉实干,不尚空谈,还提出“敏则有功”,即实干创造业绩。明代的王阳明则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合一”,强调不但要思想自觉,还要行动自觉,认识和实践要统一起来。

    传承着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对自身从严从实要求的政治品格,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严”与“实”的优良传统。

    铁的纪律是“严”的充分体现,它既是党执纪的要求,也是对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要求。我们党历来要求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在自身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党内严格的政治生活习惯,形成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老一辈革命家及广大干部、战士自觉从严要求自己,如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与战士一起挑粮;在中央苏区时期,苏区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

    “实”是中国共产党在复杂艰巨的革命斗争中、在血与火的考验下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既表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表现为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实事求是也是我们党对干部党性的重要要求。毛泽东指出:“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体现了时代价值

    “三严三实”是时代的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树立“三严三实”的价值理念。在“四个考验”“四种危险”面前,同样要求发扬严的精神、实的作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求党员干部“三严三实”。“三严三实”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党和群众的需要、利益出发提出来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具有社会价值。

    “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的精神标识、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的新要求,“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要求,这些新概括和新要求集中体现了新的实践对干部既严又实的要求,即在信念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统一,坚持理想和实干的统一;在人格上坚持党性原则、宗旨观念和高尚情操的统一;在行动上坚持守纪律讲规矩和为官有为敢于担当的统一,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摘自《学习时报》,作者黄样兴,有删减)

 

【党风廉政教育】

罗荣桓告诫家人不能搞特殊化

----------------

    罗荣桓元帅经常告诫家人,一个革命者想的应该是为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能因为地位不同了、身份变了,要求额外的照顾和特殊的享受,搞特殊化。

    1947年7月,罗荣桓从莫斯科治病回到哈尔滨,全家被安排住在哈尔滨市区一处很宽敞的独立庭院里。他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将这处庭院挪作公用,自己另找一处房子住。一次,罗荣桓到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谭政家去,见他家住的是一处二层小楼,就跟他说:“跟你们搭个邻居怎么样?你家住楼上,我们住楼下。欢迎吗?”谭政起初还以为是句玩笑话。但没过两天,罗荣桓一家却真的搬来住了。罗荣桓对家人说:“住的房子大小,看来是不起眼的事情,但我们是党的干部,要时时想到生活在基层的人民大众,不能官越做越大,住的楼越来越高。”罗荣桓还说:“生活不要特殊化,一味追求舒适的生活,讲究吃穿,贪图享受,就要变坏的。”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在弥留之际嘱咐爱人:“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他还交代子女说:“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没有什么可以分给你们的。爸爸就留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罗荣桓一生清苦,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工作。这不仅是他给予子女的精神财富,更是他给予全党的精神财富。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高中华,有删减)

 

【思想视点】

----------------

    “一是经济增长可缓解贫穷,当国民刚从贫困线上挣扎过来时,往往对其有强烈的渴求;二是经济增长容易用GDP来衡量,可以证明政绩;三是快速经济增长可掩盖很多社会矛盾和工作缺陷;四是经济增长能为推动者和参与者带来直接的利益;五是经济增长在当代人各主体间易达成共识。”

    ——为什么“增长主义”经久不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如是说。

 

    “看一个项目是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关键是看原有的非互联网业务,在与互联网连接后有无产生质变,并且这种质变不在于提升效率,而是体现在供需的重构上。前者只是‘+互联网’,物理叠加,改善存量;后者才是‘互联网+’,化学反应后创造增量。”

    ——财经记者潘欣怡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