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16年第19期
发布时间:2016-05-25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论述摘编】

《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内容摘登

----------------

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突出重点,重在管用有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535日)

  依规治党,首先是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起来。党的性质、宗旨都决定了纪严于法、纪在法前。要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使所有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党规党纪、模范遵守法律法规。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巡视工作条例修订稿时的讲话》(2015611日)

  实践证明,巡视制度可以有效、管用,关键是要用好。巡视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平台,是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的重要方式,是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监督的重要抓手,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支撑。改进巡视工作,首要的一条,就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做到有规在先、抓早抓小,不搞不教而诛,使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修订条例把这些要求形成刚性约束,有利于更好发挥巡视震慑遏制治本作用。

  《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巡视工作条例修订稿时的讲话》(2015626日)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我们党长期执政,既具有巨大政治优势,也面临严峻挑战,必须依靠党的各级组织和人民的力量,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管理、监督。只有建好制度、立好规矩,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到反腐倡廉各个领域、落实到制约和监督权力各个方面,发挥法规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才能筑起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堤坝”,才能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626日)

  法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邓小平同志说:“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既“禁于未然之前”,又“禁于已然之后”,为党员、干部拉起了高压线、划出了警戒线,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具有规范引导、控制约束、警戒告诫、惩罚威慑的作用。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626日)

中医有一句话,叫“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我们一直强调标本兼治。治标,对腐败分子能够起到惩治、震慑、遏制作用,突出“惩”的功能。治本,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对腐败现象能够起到预防、阻拦作用,重在“防”的功能。在腐败存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只有以治标为先,才能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同时,这也倒逼我们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626日)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理论观点集萃】

“有事向组织说一声”

----------------

有那么一段时间,党内政治生活这根弦在一些党员干部的心目中松懈了。通过组织生活,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在少数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那里变得可有可无。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批评“有的干部目无组织,干了什么、人跑到哪里去了,组织上都不知道,泥牛入海无消息”。

组织观念一旦淡漠,组织监督一旦缺失,自由主义和各种行为失范就在一些人身上冒出头来。少数领导干部独来独往,天马行空,不跟组织上说一声,不把组织当回事,甚至有人利用各种关系为自己办了好几个身份证,违规办了因私护照甚至持有外国绿卡,有的把老婆孩子送到国外,还接受了特定关系人的资助。这些或轻或重的欺瞒组织的行为,逐渐发酵膨胀,最终让不少人尝到了违纪违法的苦果。

有个落马者,原本工作能力较强,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做了多大好事的同时,也做了多大的坏事”。群众早反映其“有问题”,网上早热议其“会出事”,本人也早感觉到自己“难过去”,但宁可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宣示”为官不易,变着法子为自己“洗白”,就是不向组织说一声,主动交代个人问题,最终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工作中的疏漏、作风上的疏失,组织如果清楚,一定会想方设法督促其纠偏改正,避免小错成为大错。常言说,“人在做、天在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做了不说,在组织面前玩小聪明,看似暂时规避了组织监督,结果必然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党内生活是锤炼党性、坚定信仰、提高觉悟的大熔炉,组织观念是党员提高自律意识、坚守纪律底线的护身法宝。对待组织的态度,照见一个人对为什么入党、入党做什么的真正看法。纯洁动机,表里如一,向组织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党组织就能及时掌握每个党员干部的真实状况,帮助他解开思想疙瘩、走出现实困惑、纠正缺点错误。也正是在向组织“说一声”的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将自己置于党性高标准和法纪红线的约束之中,系紧了思想上防微杜渐的安全带。

“有事向组织说一声”,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应景文章。时刻牢记党组织的要求,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每个党员干部才会行得正坐得端,“一身轻松”。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完颜平,有删减)

【党风廉政教育】

三个梨子

----------------

第一个梨子,在东汉孔融的手中。孔融四岁时,母亲让他把一盘梨分给大家。孔融按照长幼次序来分梨,他的兄弟们都得到了较大的梨,唯独给自己的是那个最小的。他父亲问道:“别人都分到大梨,你自己却分到小梨,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长的和幼的,尊长爱幼是做人的道理。”几千年来,懂规矩、肯奉献的孔融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典范。

第二个梨子,在元代许衡的眼中。许衡早年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当时天气炎热,口干舌燥的同伴们发现路边有一棵梨树,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坐树下,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道:“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能去摘梨呢?”那人又说:“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正色道:“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心有信念,方能笃定守志。许衡治家严谨,教子有方,其子孙皆学有所成,第四子许师敬先后三居相位,卓有政绩。

第三个梨子,在明代郑濂的家中。有一次,朱元璋将上好的香梨赐给郑濂,并安排人跟着他回家去,看他如何分梨。郑濂到家后,召集全家所有人出来谢恩。谢恩后,郑濂就搬出大水缸,放满清水,将梨敲碎,使梨汁渗到水中去,然后,每人都分得了一碗梨水。郑氏家族以孝义闻名于世,郑濂与兄弟共撰《家范》三卷,是中国传统家训的里程碑。

孔融让梨肯奉献,许衡不食梨有信念,郑濂碎梨无私心,现在的党员干部在修身齐家与用权中也不妨对照思考一下。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蔡相龙,有删减)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