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16年第40期
发布时间:2016-12-08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封面专题】

姜仕坤:血汗洒在山水间

----------------

4月12日,贵州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突发心脏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6岁。在这个曾因贫困“出名”的偏远小县,他耗尽了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换来晴隆的大变样……

发展有路子

整合历史文化和当地自然资源发展山地旅游业,点亮“二十四道拐”这张名片!这是姜仕坤带领晴隆发展旅游脱贫的胸中蓝图。为了将蓝图化为现实,姜仕坤带领干部收集关于“二十四道拐”的文献,编撰出版物;招商引资建设安南古城影视基地,筹拍电视剧《二十四道拐》……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热播一下子“引爆”了过去几乎为零的晴隆旅游业!这一年的国庆黄金周,10万自驾客涌进晴隆,让晴隆的干部群众“看傻了眼”,也让姜仕坤内心激动不已。

县城改造,是姜仕坤带领干部群众完成的又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刚到晴隆县任县长时,姜仕坤就让住建局、国土局的干部一起到县城里走走。此后两年多,姜仕坤走遍了县城的旮旮角角:他走进拆迁户做群众思想工作,爬到山上对照图纸看规划方案;为了能让群众得实惠,他与干部讨论关于征地拆迁的方案不下50次,才敲定最终方案;为了筹集建设资金,他带着住建局长跑遍了省里的银行……如今,晴隆县城面积扩大到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超过10万人,县容县貌大为改观,新区建设如火如荼。

肩上有担子

长流乡地处偏僻,山路崎岖颠簸,不少干部形容这是“来了就不想回去,回去就不想再来”的地方。姜仕坤为了长流乡的发展,多次到当地调研指导,他带领县里的科局长们在长流乡开会到深夜,确定了发展方向;他忍着痛风一瘸一拐地爬到山上,查看经济林木的种植情况;他走村入户与群众聊家常问生计,把群众反映的每一个困难都记在心里。

工作之余,姜仕坤总会挤出时间看书学习,他知道要致富得先富头脑。姜仕坤的宿舍里,一张小方桌上摆满了治疗痛风的药品和各种书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羊生产学》《重启史迪威公路的多视角分析》《大转型》……就这样,通过努力钻研学习,姜仕坤不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从没搞过旅游的他,愣是把旅游业打造成了晴隆的亮丽名片,被认为是“开天辟地的创举”;并不懂羊的他,成了养羊专家,推动晴隆养羊产业的快速升级,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羊书记”。

心中有尺子

晴隆的干部都说:姜仕坤心里有一把尺子,那就是作为党员干部的戒尺,他用这把尺子衡量自己,也用来衡量干部队伍。

为了提高偏远山区乡镇干部的积极性,只要有成绩,姜仕坤就在大会上提出表扬,为的是提气聚力,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同时,姜仕坤也注重对优秀乡镇干部的提拔任用,让偏远落后地区的干部看到希望。有干部坦言:“姜书记的做法让我们感觉自己很受重视;以前搞脱贫攻坚感觉自己是观众,现在感觉自己也上舞台了,大家更加务实肯干了。”

扛紧发展的担子,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亦不放松。任职县委书记期间,姜仕坤常带领组织和纪检部门干部到乡镇、单位调研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先后查处了卫生系统虚套农合资金系列窝案,光照镇社保所原负责人挪用、贪污社保基金案等案件,这些“硬招”给晴隆带来了缕缕清风。

姜仕坤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做事要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良心;我们的干部也要这样。”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摘自《人民日报》,记者赵兵,有删减)

【论述摘编】

可为·可不为·不可为

----------------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三圈理论,它构建了“价值”“能力”和“支持”三要素分析框架,三要素分别代表三个圈,三圈全部重叠的那部分,属于既有价值又有能力,并且能得到各方面支持的事,这样的事可为;只有两圈重叠的那部分,则可不为,或可以暂时不为;而三圈根本不交叉重叠的那部分,则属于不可为的事。三圈理论给了我们颇多启示。

可为之事当全力去做,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在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事情当中,哪些事是可为之事?不少干部未必搞得很清楚,而有些干部虽然搞清楚了却不愿、不敢和不善作为。干部、干部,干事为第一要务;干部、干部,干事才有进步。要干事,就得全力去干那些既有意义,又有能力,并且得到最广大干部群众支持拥护的事。没有意义的事不必做,没能力办到的事无法做,得不到最广泛支持的事做不成,只有这三个要素都具备了才真正可为,并且要既坐诊又号脉、既出工又出力,在有为中有位。

可不为之事当量力去做,这是一种清醒和自觉。孟子有句名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范晔在《后汉书》中说:“然则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世上之事,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为或一时不为并非不能为,实乃一时的条件不成熟、不具备,倘若硬着头皮勉强为之,则必定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做事情,不能只凭一腔热血,或只顾一厢情愿,有时候,有些事情条件不具备、不成熟和不到位时,不妨暂且缓一缓,不可操之过急,有时“慢下来”也不失为一种良策。要“跳起来摘桃子”,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特别是要关注最广大老百姓的哭与笑,这是可为与可不为的“指挥棒”。

不可为之事当坚决不做,这是一种意志和定力。作为党的干部,不可为的事很多,从大的来说,违背党的主张、触犯群众利益、违反党纪国法等底线的言行都是毫不含糊决不可以为的事,这里的不可为主要是就做事而言。没价值去做、无能力去办、群众又不支持去干,这“三者”都不沾边的事自然不可为。对于不可为之事,重要的是有正确的价值观、名利观和政绩观,学会算大账而不是一味算小账、看长远而不是一味看眼前、装着群众而不是一味装着自我,这样,心里头才会亮堂,才不会不可为而为之。

为官从政,对自己要做的事情,要心里有谱、脑里有弦,想清楚、弄明白,哪些事可为,哪些事可不为,哪些事不可为。可为之事全力做、可不为之事量力做、不可为之事决不做,这是当下难能可贵的一种清醒和自觉。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徐文秀,有删减)

【党风廉政教育】

坚守人生的高标准

----------------

在湖南省张家界原市委常委、副市长程丹峰的忏悔录中,有一段话发人深思。程丹峰到国外考察业务期间,曾被不少国内外的金融机构许以高薪和高职。他由此觉得自己“市场身价”很高,与实际收入落差很大,正如他写道:“这直接导致了我对标准产生混淆,总喜欢以市场身价来考虑自己,应该也有能力拥有更多的钱。由此,当那些商人拿着巨额的金钱作为办事帮忙之后的‘人情’时,我不仅忘记了法律和党纪,而且觉得这些钱似乎没有以前看上去那么多,不过是我市场身价年薪的几分之一罢了。”

对标准产生混淆,进而金钱观模糊、权力观扭曲,经历同样心路历程的,远不止程丹峰一人。每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懂业务、懂技术却走向了腐化堕落的领导干部,大概都有这样一个“标准混淆”的最初时刻。标准问题,从来就不是小问题。心中的标准一旦混淆,理想和信念就会开始松动,思想和认识就会蒙上雾霾,意识和立场就将偏离正轨,言行和举止也就不再严谨。其最终结果,也如程丹峰一样渐渐堕入腐败的深渊。

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是个人的自主选择。如果投身市场,创新创业也好、为雇主打拼也罢,市场机制会根据你的能力、素质、禀赋和在市场中的贡献,自然而然为你的人力资本定价。如果投身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成为一名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的党员领导干部,那就意味着自愿遵守更严的要求、自愿承担克己奉公的责任、自愿放弃奢侈的生活。如果既要当官,又想发财,那就是背弃对人民的责任,实则放弃了入党时的初心。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杨诗哲,有删减)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