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动态】 党员干部要学好七门必修课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聋发聩。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大国的重大任务,明确把增强学习本领放在八种执政本领的第一位,进一步凸显了学习对共产党人的重要性。党员干部要增强学习本领,首先要明确学习内容。学什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早已明确: 1党章——全体党员的基本功、第一课 认真学习党章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应尽的义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走上新的领导岗位的同志要把学习党章作为第一课”“学习党章是全体党员的基本功,这个功课要经常做。”每位党员都应逐条逐句通读,做到原原本本学、反反复复学,全面掌握和深刻领会党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学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学党员权利和义务,做到时刻铭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 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的必修课,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都应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并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 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共产党宣言》等,坚持读原著、学原文,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就是要学习掌握其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要深刻理解其贯穿的鲜明人民立场、坚定信仰信念、强烈历史担当,不断加深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重要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党性教育——共产党人的“心学”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习近平总书记将党性教育比作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重要论断从更深层次上指出了党性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蕴含的深意值得仔细品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党性教育,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加强党性锤炼作为天天坚持的常修课,在加强党性修养上率先垂范。 5党史国史——最好的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国史的学习研究,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总结和吸取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6道德修养——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时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加强道德修养是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和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必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始终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勤修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7批评和自我批评——党内生活的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防身治病的有力武器,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明确指出,“要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生活的常态,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和任务下,党员干部要继续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大胆使用、经常使用,自我批评要一日三省,同志的批评要虚心接受,敢于正视、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错误并帮助改正。 【书摘】 读书需趁早 这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趁着童年、少年的这段时期,多读书。时至今日,很多的书,我都是儿童时期阅读的,无论是《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还是《道德经》《庄子》等,以至于一些爱心教育、童话故事书。一直到年轻的时候,阅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些书。 第二,要“加码”读书,要“超前”读书。这个说法可能和某些人所提倡的循序渐进不完全一样。因为,我在特别年轻的时候,甚至是后来,都有一个习惯,即若这本书我能懂30%—40%的话,就一定要去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直到读完了以后,大概就能懂50%或60%了。如果我已经有这样的理解程度了,待回头再来翻翻的话,差不多80%至90%,甚至于100%都能读懂了。可以说,许多书我都是这么读过来的,如《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像这些东西,我当时都已经能背诵下来了,可并不太懂,但我也先把它背下来再说。 其实本人的英语并不好,还没有过关。但是,我也认真阅读过英语的书,如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集。另外,我和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很有缘,我们是同一届领取了意大利蒙特罗文学奖的。有趣的是,我们都是很早起床,又总是在早餐之前相约去游泳。她的书很好读,因为里面的句子比较短,如《金色笔记》《非洲的笑声》等。当然,我也爱读艾米莉·迪金森的意象派诗歌和约翰·奇弗及其女儿回忆父亲、回忆家庭的书。这些我都是从英文书中读下来的,而且我觉得基本上都懂了。 我很喜欢做一件事,或许这对于那些真正想学好外语的人而言,并不是好办法,即“连蒙带猜”。我经常发现,从字典中查出来的结果和自己猜测的结果相差无几。所以,我觉得这种“加码”读书、“超前”读书,能够使得自己的学习细胞活跃起来,这确实是一种好办法。 ——选自王蒙《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