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24年第16期
发布时间:2024-05-17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时政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最是书香能致远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

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将在云南昆明开幕。彩云之南,书香氤氲。书承文脉,香满家国。

“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全民阅读大会致贺信,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贺信引发热烈反响,全社会掀起读书热潮。

放眼中华大地,书香氛围日益浓厚,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爱读书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习近平】

对于天津市河西区的居民吕佳奇而言,读书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工作繁忙,他也坚持在每周末抽出几个小时,来到图书馆,与书为伴。

不久前,他发现家附近新开了一家西岸书斋,立刻前来“探馆”。崭新的书架、琳琅满目的图书、清新雅致的阅读环境,令他深感满足。

“这里的图书品类众多,借阅起来也十分方便,是处读书的好地方。”吕佳奇在书斋中拍下许多张照片,“等我选好就可以直接来借阅了”。

吕佳奇的切身感受,是书香社会的生动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共建书香社会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在河西区图书馆副馆长徐瑞琳的办公电脑里,保存着一份份令她欣喜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河西区借书还书流通量达到了25000多册次,这还不包括仅阅览、不借阅的数量,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加。”

“图书流通量的提升,说明在全民阅读的号召下,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徐瑞琳介绍,以前多是老人和青少年常来图书馆,近年来,“上班族”也开始频繁“打卡”各级图书馆,“我们每年都要举办上百场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百姓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阅读工作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由城市向农村、由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城市、偏远山区扩展延伸,中华大地书香飘荡。全国各地以全民阅读大会的举办为契机,积极寻求、主动贴近广大读者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创新阅读推广方式,深入开展阅读活动,一大批接地气、具新意、有特色的读书活动持续举办,不断掀起全民阅读热潮。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从2012年到2022年,10年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从76.3%上升至81.8%,提高了5.5个百分点。

“打卡”各地纷纷涌现的“最美书店”,到参与形式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从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到百姓主动走进阅读空间享受静谧而美好的阅读时光……徜徉书海,共品书香,人们在阅读中汲取智慧力量、感悟美好生活、丰富精神内涵。

出好书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习近平】

波澜壮阔的英雄事迹、五彩斑斓的自然奥秘、诗意盎然的文学经典……世界读书日前夕,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重工街第一小学的好书共享会上,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讲述最近读到的好书、收获的知识。

“我最近正在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不仅从书里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也学会了怎样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五年级学生刘诗杰说,“我准备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多读些这样的科普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对知识的向往,也是对好书的呼唤。全民阅读,启慧增智,离不开高质量出版物的丰富供给。

聚焦不同阅读群体需求,出版行业不断丰富出版产品的内容、载体和形式,近年来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出版工程、优秀原创文学出版工程、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优秀科普读物出版工程等重点主题出版物、重大出版工程、原创精品出版工作,组织了“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好书”等评选,向社会推荐了一大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精品图书,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阅读需求。

与此同时,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各地公共图书馆、社区书屋、职工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实体书店、阅报栏等全民阅读基础设施规模、数量不断增加,内容资源和设备不断升级,新型阅读空间建设不断推进。

这些不断优化的阅读资源、纵深推进的工作举措,保障了人民群众有书读,引导了人民群众爱读书,支撑了人民群众读好书。

如何让“书香不怕巷子深”,让优质出版物找到最合适的读者?丰富多彩的好书推荐和阅读活动助力书香飘向每一个角落。

千万余字的“北京文化书系”彰显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北上》《云中记》等多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宝水》等获茅盾文学奖……北京2023年创立“京华好书”推荐平台,以出版好书、发现好书、推广好书为重点,引领阅读风尚、服务读者群众。

“聚焦精品创作生产、丰富内容供给是深化全民阅读的基石。”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翟德罡说,不仅要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还要创新建立推荐机制,把好书真正选出来,让好书真正传开来。

针对残障群体,阅读服务和保障水平同样不断提升。

随着马拉喀什条约对中国生效,国家版权局出台《以无障碍方式向阅读障碍者提供作品暂行规定》,为视力障碍人群提供阅读保障。中国残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积极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活动,更好地满足特殊群体阅读需求,人民群众的阅读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善用书

“向书本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读书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习近平】

深居云南大山里的毕家富,从一本书上知道了澳洲坚果这种作物。

“看完这本书,我就去找澳洲坚果苗了。”毕家富是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大雪山乡兴塘村人,喜欢看书。20多年前的一天,他偶然翻到一本书,由此开启和这个舶来品的奇妙缘分。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毕家富找来100株澳洲坚果苗,种在自家地里。图书,成了他最好的帮手。知道哪里有育苗或者养护方面的书,他来回走上几个小时也不在乎。通过不断看书学习,他逐渐掌握了种苗培育等技能,把澳洲坚果做成了响当当的产业,还带动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读书学到的知识要运用到实际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毕家富说。如今,年过七旬的他依然坚持看书学习,还接触到电商直播这些新鲜事物,期待着家乡产的澳洲坚果能卖到更远的地方,搬上更多人的餐桌。

去年10月,2023“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在四川成都天府书展正式向社会公布。其中不乏《描绘乡村振兴最美底色:连环画集“脱贫故事绘”》《蔬菜栽培技术大全》等反映乡村振兴成果、帮助农民提升致富技能的优秀图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中央宣传部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举办部务会专题读书班;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的学习交流会上,大家结合对《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等理论著作的学习体会,讲收获、谈思考;国家民委以加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少数民族文字版翻译出版等工作为契机,厚植理论功底;农业农村部集中一周时间办专题读书班,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相关著作列为学习资料……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静下心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阅读,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海风轻拂,书声琅琅。在祖国最南端的学校——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学校,有一座“流动式图书馆”。摆放于校园内各个角落的8000多册图书,和学校旁边免费开放的三沙市图书馆,让孩子们随时随地有书可读。

浸润着书香,小小的心灵有了大大的梦想。三年级学生陈紫依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想成为一名老师,带领更多学生通过阅读看到更远的世界……”

永兴学校业务副校长郭兴说:“永兴岛不大,但当孩子们走进图书馆,在书中却能看到比眼前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阅读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乎民族的未来。

让我们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不负春光,与书同行。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4年4月22日

 

学习文库

习近平的读书方法


今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不论在基层、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都把读书视作“最大的爱好”,多次谈到自己的读书故事和心得体会。
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不移的恒心,还要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怎么做到善读书?小组梳理总结出习近平提到过的一些阅读方法,跟大家分享。

一、读书要用“巧力”

一方面,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不做书呆子,不让有害信息填充我们的头脑;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读书看得太容易,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抓不住实质,把握不住精髓。

——《求知善读,贵耳重目》(2006年3月1日),载于《之江新语》

二、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

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读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如果只是机械地阅读、被动地接受、简单地浏览,没有思考,人云亦云,再好的知识也难以吸收和消化。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年5月13日)

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读书学习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年5月13日)

四、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年5月13日)

五、要反复读、仔细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要反复读、仔细品,甚至把相关书籍和背景材料找来对照读、比较读,彻底琢磨清楚。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年5月13日)

六、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

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该抓紧读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中年的时候,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应该努力拓展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年老的时候,时间充裕、阅历丰富,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年5月13日)

七、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

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僵化、庸俗化。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八、一点一滴积累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九、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26日)

十、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

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讲话(2018年5月)

来源:学习小组 

发布时间:2024年4月23日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