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总书记的“三农”情怀
(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2022年10月26日,党的二十大闭幕后的第一次外出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陕西延安,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乡村振兴怎么搞。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人民至上。人民领袖的“三农”情怀再次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
“总书记很关注农业科技。咱现在‘科技范儿’种粮,天上‘北斗’帮忙,地上‘大铁牛’作业。”黑龙江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袁胜海难忘,“2016年总书记来到咱合作社,察看机械插秧,还登上一台插秧机体验操作。机械的工作原理、购买价格、插秧效率等,总书记问得深,点得透,一看就是行家里手,对农民有感情。”
“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从基层一路走来,乡村那些人、那些事,装在总书记心里。
大棚里、田埂上、果树间、农舍前,看账本、话家常,耐心听、细致问。“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不仅城镇要好,乡村也要好,乡村城镇一样好”……爱农重农、兴农强农,深深牵挂。
一个“悬崖村”,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惦念着。
2017年全国两会,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谈到有关这个村的新闻报道:“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曾经的“悬崖村”,村民进出只能靠峭壁上藤条和木棍编成的17段“藤梯”。
2022年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上,总书记仔细端详照片,看到昔日摇摇欲坠的藤梯已换成稳稳当当的钢梯,总书记关切地问:“乡亲们都下来了吧?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下山住了吧?”
为了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不畏严寒酷暑,不惧山高路远,再忙也要挤出时间。
“8年来,我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
最深的牵挂,最坚定的决心。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脱贫攻坚连着乡村振兴这步更大的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现在从整个国家来讲,实现了全面小康,接下来要走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现代化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农村就是要推进乡村振兴,方方面面都还要芝麻开花节节高。”
农业现代化咋实现?
2020年全国两会,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个特别的词——当年在陕北黄土地上,乡亲们告诉他,最大的期盼就是“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
“‘金扁担’,我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强国必先强农,总书记的目光看向更远的未来。
春光融融,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里,果农们正忙着剪枝、清园。
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记得真切:“去年10月,总书记来到果园里,和我们拉心里话,询问种植技术、采摘方法、品种质量、销售价格、村民收入以及如何发展苹果种植和其他产业等,并关心灌溉和用水问题,称赞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118个,放眼广袤乡村,这十年,总书记考察过的小苹果、小茶叶、小木耳、小黄花……一个个“土特产”变身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乡亲们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乡村未来什么样?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总书记念兹在兹。
山清水秀、云雾缭绕,四川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风景如画。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向乡亲们、游客们拜年时高兴地说。
石椅村党支部书记陈爱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农家乐又火起来,游客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红火。”
水变清、路变畅、网变快,公共设施提档升级,“环境美”携手“生活美”。正在书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答卷的村村寨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29日 01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3年3月29日
【党建工作】
“谁要念稿子,我就打瞌睡,以示反对”
1952年10月28日,毛泽东出京视察途经徐州,刚下火车就提出听汇报。徐州市负责人表示,事先不知道毛主席要来,没做准备。毛泽东说,我就喜欢听没有准备的汇报。针对照本宣科式的汇报,他甚至明确表态:“谁要念稿子,我就打瞌睡,以示反对。”毛泽东喜欢听没有准备的汇报,耐人寻味,给人颇多启发。
听汇报,是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常见的一种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也是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听汇报,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是听什么、怎么听,却颇有讲究。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汇报场面:人人桌面上一叠打印工整、装订整齐的材料,然后汇报者逐字逐句照本宣科,而听者则煞有其事地看着稿子,例行公事地洗耳恭听,有时听得昏昏欲睡、云里雾里。这种简单的我念你听的汇报架势,人们似乎早已经见怪不怪、熟视无睹。然而,效果怎么样?不由得让人疑惑满腹,大大地打个问号。
汇报前先有个准备,当然是可以和可行的,它有利于打有准备之战,并且让汇报时话题更集中、更紧凑和更充分。但也有一些人往往会用力过猛或准备过度,变成了尽说那些经过一再打磨的“正确的废话”,满口标准的“普通话”,没有个性,更没有棱角;有的还常常说那些虚与委蛇或顺杆爬的场面上的话,说些应景式的套话、空话、拜年话,既没有信息量,更谈不上含金量;还有的尽说那些空洞无物、毫无用处的官话、假话、忽悠人的话等等,这样的汇报实质上已经沦为心照不宣的走形式,变得毫无意义了。听没有准备的汇报,会因为没准备而不刻意去雕琢、去粉饰、去加工,更原汁原味。这样的汇报更有内涵和质量,更显难能可贵。
多听没有准备的汇报,往往是一种考试,考平时的积累和储存,考临场发挥和反应能力,更考心态。没有准备的汇报,并非真的毫无准备,它是准备在“平时”而不是“临时”,是平时功课做得足、功夫下得深而不是临时抱佛脚、临门射一脚。这种考试往往是突然的、即兴的,有时抑或是随意的,但都是有指向、有目标的。这种考试往往考你平时是否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事、肚里有货、手里有牌;考你能否做到信手拈来、张口就来,所以它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现实中,不乏有的人平时工作不用心,整天蜻蜓点水、轻飘飘,不调查研究、不思考问题,经常情况不明、毫无头绪,结果一问三不知、一考便露馅。多听没有准备的汇报,恰好是试金石,甚至是测谎仪,让汇报者水平高低、工作好坏一览无余、一目了然。
多听没有准备的汇报,说到底也是对会风、文风和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的有益改进。我们的实际生活、实践活动是生动的丰富的,我们的会风、文风也应该生动丰富起来,生硬、僵化、死板和呆滞不应该是汇报者固化了的一副面孔。汇报会从来不应该只是一种样子,要有套路但别掉进套子,多听没有准备的汇报就是摆脱“套子”限制的一种努力和尝试。让汇报会开成听真话、取真经、摸真情、求真知的会,开成解决问题、务求实效的会,让汇报者既有压力、更有动力,既受激励、又受鞭策。
多听没有准备的汇报,不容易做到,但既然有诸多好处,就应该下决心去做。只要下决心、用真心,有时甚至用“打瞌睡,以示反对”,或敲桌板,以示拒绝,就一定能够实现和做到,达到预期目的。
来源:学习大国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