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23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3-02-08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党建文摘

 

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引发国际人士热议

——“中国发展显示出更大的活力和信心”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强调中国始终如一珍视和平和发展,始终如一珍惜朋友和伙伴,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赞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认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携手各国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世界见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温暖人心,也振奋人心。”韩国韩中全球协会会长禹守根表示,2022年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辉煌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

  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俄罗斯亚太地区研究中心主任谢尔盖·萨纳科耶夫表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从消除绝对贫困、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科学技术领域快速发展,无不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2022年,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绘就了中国未来发展宏伟蓝图,也展示出中国人民对中国党和政府的高度认可。

  “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向世界传递了希望。”哥伦比亚埃斯特尔纳多大学教授卡斯特里翁表示,中国的发展欣欣向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面对全球疫情和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发展显示出更大的活力和信心。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也将造福全人类。”

  德国柏林普鲁士协会名誉主席福尔克尔·恰普克表示,过去一年,中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疫情防控中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世界见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戴维·蒙亚埃表示,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中国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特别是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应对风险能力。中国近期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将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注入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汉学家傅氏梅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我为中国和中国人民感到高兴。”

  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教授费利佩·德瓦萨最关注新年贺词里中国在经济、社会和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他表示,中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航天科技事业发展成绩亮眼,中国减贫经验对世界各国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中国的独特优势。”巴西农业问题专家米尔顿·波马尔表示,中国共产党在粮食生产、减贫等领域不懈努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目前,中国已经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许多国家从同中国的合作中受益。波马尔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表示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将促进全球更好发展”。

  蒙亚埃表示,过去一年,世界见证了中国在多个领域的发展成就,尤其是中国航空航天成就举世瞩目。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证明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实力。他期待中国继续开展航天国际合作,助力非洲国家航天事业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提到力量源于团结,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众人拾柴火焰高,世界要从团结中汲取力量。”卡斯特里翁表示,团结起来向着一个目标奋斗,是中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社会面临多重挑战,各国只有团结合作、协调一致,才能共同应对。”

  “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禹守根表示,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并不太平。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广交朋友,积极拓展全球伙伴关系,同世界各国增进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目前,中国已同15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支持全球发展倡议,70多个国家赞赏和支持全球安全倡议……“相信未来中国将继续与各国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波马尔表示,中国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等方面展现出负责任大国担当。

  萨纳科耶夫说,2022年,俄中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成熟坚韧。去年前11个月,俄中双边贸易额再创新高。新的一年,俄中两国将继续携手,共同造福两国人民,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恰普克表示,德中两国是全方位战略伙伴。欧洲需要同中国合作,德国愿为欧中合作搭建桥梁。“相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个经济稳健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的中国,将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我们看到中国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对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充满期待。”埃及汉学家希曼特·拉辛说,阿中两大民族在古丝绸之路上出入相友,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双方关系前景更加广阔。去年12月首届阿中峰会举行,双方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阿中命运共同体。阿拉伯国家希望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促进阿中友谊,实现共同发展。“翻译能够促进文明交流,我愿为增进阿中相互了解贡献力量。”

  伊拉克米桑石油公司哈法亚油田联合管理委员会主席萨利姆·拉希姆表示,伊拉克是最早加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之一,相关合作对该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伊拉克正在进行经济重建,包括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项目等在内的中企建设项目正在助力伊拉克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为当地带来福祉。

  阿曼中国友好协会主席哈立德·赛义迪表示,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始终如一珍视和平和发展,始终如一珍惜朋友和伙伴。阿中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双方在经济、政治、人文、环保等诸多领域展开密切合作。去年底首届阿中峰会举行,对所有阿拉伯国家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喜事,相信阿中关系将进一步向前发展。

  (本报记者龚鸣、马菲、隋鑫、吴杰、花放、闫韫明、杨晔、颜欢、邵世均、管克江、任皓宇)  

  《 人民日报 》( 20230103 03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表时间:202313

 

【学习荐书】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解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是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一书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等多重维度系统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对于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依然是指引人类社会前行的科学理论,对于坚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根本指导地位,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构建了关于“什么是主义”“如何判断和验证一种主义是否有用可行”的一般性认识框架。作者认为,“主义”是一种系统的思想观点,是对认识和解决问题有用办法的概括性总结。判断和验证一种“主义”能否有用可行,有五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看“主义”本身是否具有科学性;二是看是否有一批为“主义”而奋斗的人;三是看“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四是看“主义”是否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创新;五是看“主义”对人类社会是否能够持续产生重要影响。沿着这一逻辑框架,作者提出了认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五个维度,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者和践行者;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形式实现了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为未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由此,该书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行”这一命题全面系统的论证和科学阐释。

  该书指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剖析了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层原因。马克思主义为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且具有崇高的人类情怀,指明了人类实现自由解放的道路。正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跨越国界、跨越时代的影响力。

  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本质基础上,该书聚焦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成长,焕发强大生命力的历史过程,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被创造性应用和创新性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大踏步走上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百年奋斗征程中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都强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用可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还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该书不仅阐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用可行,而且还以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大亚非拉地区、俄罗斯东欧地带,马克思主义都以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存在着,当经济社会发展危机爆发时,仍然是人们寻求破解难题的思想资源。这些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没有被遗忘,仍然具有影响力。总而言之,该书兼具理论性和可读性,充分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得起历史检验、时代检验、实践检验,经得起风险考验,是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被人类社会发展证明了的光辉思想。

  《光明日报》 20221208日 (作者:张占斌,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2128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