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库】
这十年|习近平这样介绍自己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没有也永远不会辜负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期望。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推出系列创意互动特稿《这十年》,重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与您一起感受大国领袖的魅力。
和老乡在一起,他说自己是农民出身,“对农村、农业、农民有天然感情”;
与退役军人面对面,他的一句“我也是一名军转干部”让人倍感亲切;
他还以“大朋友”的名义和小朋友互动交流,期许孩子们健康成长;
…………
十年时间,一句句平易近人的家常话、一声声温暖人心的问候、一次次亲切随和的微笑,定格下人民领袖习近平对人民的至深情怀。
他说:“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就是给老百姓做事的。”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这一代人也有这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习近平总书记时常提起自己在梁家河当农民的7年时光,坦陈其念兹在兹的“农民情结”。
中原大地的麦田里,他对老乡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你们一样欣慰”;湖南湘西的柚子林中,他熟练地捧住柚子,轻轻一拧就摘了下来。
还有一次,他俯身在田里摘下一个豆荚、一撮一捻、仔细察看成色,顺手将一颗大豆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人们既惊讶又感到亲切:“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呀。”
山高水长,本色依旧。
深知老百姓的苦,所以挑起沉甸甸的担。
习近平总书记誓言“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并为此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
有时候,他前一天还在风云际会的外交场合,在重大关头引领国际议题,第二天已经轻车简从,风尘仆仆赶往贫困地区调研。
“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
对农民最真挚的情感,化作最庄重的承诺、最刚性的措施、最大力度的投入,在中华大地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反贫困斗争。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8年时间,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过去我到农村,看到这样那样让人揪心的事儿,心里很是不安、难过。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农村,面貌完全改变了,吃的穿的用的都不一样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温饱问题彻底解决了。”
“我也是一名军转干部”
工作虽不同,本色永不改。
习近平总书记多年前的一句话,至今让广大退役军人心潮澎湃。
那是2014年5月27日,第六次全国军转表彰大会暨2014年军转安置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深情表示:“见到大家感到十分亲切,因为我也是一名军转干部。”
1979年,习近平从清华大学毕业就穿上军装,进入中央军委办公厅,担任国防部长的秘书。“我在军队工作几年,到地方任职后也时时关注着军队建设,经常同军队的同志打交道……”与军队的不解之缘,使他对退役军人这一群体始终怀有深情。
2015年9月3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抗战胜利日大阅兵,当45辆礼宾摩托车护卫着抗战老兵方队经过天安门时,习近平总书记立即起身,向老战士们挥手致敬。
四年之后,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他俯下身,双手紧握住老英雄张富清的手,郑重说道:“你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一起身一俯身,不同的动作,同样的深情。
人们记得,他走进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站,详细询问社区在服务退役军人方面的具体做法;他亲自谋划设计、部署推动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在他的关心推动下,我国第一部关于退役军人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正式施行……
“要关爱退役军人,他们为保家卫国作出了贡献。”在辞别2018年、开启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他专门向退役军人表达关心问候。
深情中蕴含深意、厚爱里凝结厚望,激励着广大退役军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岗位上继续出色工作、活出精彩人生”。
“就以‘大朋友’的名义吧”
少年儿童,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生机力量。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心系少年儿童的成长。
2013年5月29日,北京市少年宫。
面对身边一群活泼可爱的红领巾们,习近平总书记笑容满面:“首先我看我以什么名义好,都不合适,就以‘大朋友’的名义吧。”
总书记是来参加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的。一句“大朋友”,一下子拉近了他与孩子们的距离。这些年,他经常来到少年儿童中间,留下了许多慈爱的瞬间。
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他陪一年级的孩子们完成了入队仪式,还把自己小时候入队的情景说给大家听:“记得入队时心怦怦跳,很激动。不知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是一种荣誉。”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他鼓励聋哑女孩王雅妮好好学习、学业有成,小雅妮用手语表达感谢,他也伸出手回应。小雅妮表示:“他的一言一行都告诉我们,我们并不是一群特别的人,都是他疼爱的孩子。”
在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他直言对“小眼镜”越来越多的担忧,留下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殷殷嘱托;在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他以冰球运动员特有的问候方式,同一位冰球小将“撞肩”互动,笑着说,小伙子块头要再长大一点。
…………
一次次温暖互动,联接着“大朋友”与孩子们的深厚友谊;一句句深情嘱托,也成为指引孩子们奋勇前进的灯塔。
2021年4月,广西桂林毛竹山村。
听闻总书记来了,村民们聚到了一起,纷纷向总书记问好。看到人群中朝气蓬勃的孩子们,总书记笑容满面,话语间饱含寄望:“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有知识的一代人,用科学知识托起乡村振兴,托起我们现代化的中国。我们老中青三代人,齐心努力奔向现代化。”
少年有志,国家有望。
习近平总书记以追梦圆梦为主题,为新时代少年儿童“定制”了成长指南。自己则数十年如一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目标。
“怎么称呼您?”2013年11月,湖南十八洞村,石爬专老人问。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回答。
岁月奔涌,江山印证。
这十年,夙夜在公、忘我工作,是人民领袖的日常。
“现在我知道了,总书记是专门关心咱们老百姓的人。”石爬专老人这句话,道出了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2日
【理论观点】
我们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
(人民观点)
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才会胜利,坚持定能胜利。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强调:“我们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有社区这个重要基层基础,有能力也有实力实行动态清零政策,直至取得最后胜利。”如何理解动态清零的必要性、科学性、有效性?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起思考,进一步凝聚抗疫共识。
——编者
我国疫情防控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动态清零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可持续且必须坚持。
盛夏时节,大江南北一片繁忙景象:工厂车间机器轰鸣,田间地头抢抓农时,复商复市稳步推进……面对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在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尽管局部地区仍有小幅波动,但全国疫情形势整体保持平稳,国民经济出现更多积极变化,经济恢复态势持续巩固。这既是对“动态清零”总方针科学性、有效性的有力印证,也是对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动态清零的有力印证。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考。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强调:“如果算总账,我们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面对世纪疫情的跌宕反复,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近三年的疫情防控实践充分证明,动态清零符合国情、符合科学,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是现阶段我国及时控制疫情的最佳选择。
评价防疫政策的最重要标准就是保护和挽救生命的成效。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还有相当数量的儿童和有禁忌症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群,疫苗接种率尚未形成足以抵抗重症和死亡的屏障,且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医疗卫生条件存在差异。如果搞“集体免疫”、“躺平”之类的防控政策,势必会在短期内造成大量人群被感染,进而出现大量重症和死亡病例,导致医疗资源挤兑,最终将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不可承受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从实践来看,正是因为坚持动态清零,我们才保证了极低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让群众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卫生健康事业各项指标持续优化。能取得这一成绩,科学有力的疫情防控功不可没。反观一些国家今年初陆续放松防疫政策,但随之而来的后果是病例数激增、死亡病例数高企。这恰恰说明,“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动态清零才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好的践行。
一时的“管”是为了更好的“放”。从短期来看,对凶猛疫情采取严格防控措施,难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暂时影响,但放眼长远,短时的管控换来的将会是更健康持久的发展。2020年,正因为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才最终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良好的疫情防控形势提供了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动态清零不仅为我国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健康、安全、稳定的环境,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更大确定性。
应该看到,动态清零并不是追求完全零感染,而是发现一起、扑灭一起,既不让新冠病毒在疫情发生地流行,也防止病毒传播扩散到其他区域。这也使得我们能较好地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今年3月以来,我们经受住了武汉保卫战以来最为严峻的疫情防控考验,这表明我国疫情防控效果是好的,效率是高的。就此而言,我国疫情防控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动态清零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可持续且必须坚持。
疫情越早得到控制,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影响就越小。前不久,一家国际媒体网站刊登了一篇分析“动态清零”总方针并没有削弱中国经济实力的文章,指出过去3年来,中国在亚洲的经济影响力其实是在增长,而非下降。当前,疫情还没有见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还很大,远没有到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松劲心态,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我们就一定能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争取今年我国经济发展达到较好水平。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4日 05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2年7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