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22年第21期
发布时间:2022-08-10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学习文库

 

入党为什么?党龄48年的习近平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走过百年风雨征程、党员数量超过9600万的中国共产党,迎来101周岁生日。入党为什么?每个共产党员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从梁家河到中南海,有着48年党龄的习近平总书记一步一个脚印,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一起感受共产党员习近平历久弥坚的初心。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出生成长在革命家庭里的习近平,从小深受红色家风的熏陶。他说:“我上中学时,学的政治课本叫《做革命的接班人》,书上讲的‘热爱生产劳动,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立雄心壮志,做革命的接班人’等,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选择。”

在陕北梁家河村插队时,习近平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

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在先后写了10份申请书、多次递交组织后,习近平在20岁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我们都是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宣誓中就说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从梁家河一路走来,习近平从未忘记宣誓词里的承诺。他说:“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

习近平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他多次讲述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的故事,他说:“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

“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习近平始终牢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不管在哪个职位上,他一直坚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

共产党人不能忘了根本。习近平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时,专门要求写了这样一段话:“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2017年,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2021年,建党100周年前夕,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面向党旗,举起右拳,习近平在两座红色地标先后两次带领党员领导同志重温入党誓词。

铿锵有力的誓言,映照出矢志不渝的信仰。

“共产党人就要为民办事为民造福”

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

“共产党人就要为民办事、为民造福,要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从黄土地走出来的习近平,和老百姓苦过相同的苦,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入党48年,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他一直践行着“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和承诺。

在正定工作时,他为农民争取减免粮食年征购量、倡导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短短三年就让农民的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多。到宁德工作后,他“三进下党”“三上毛家坪”帮助当地脱贫致富的故事,至今仍为百姓津津乐道。

主政福建时,习近平推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让数万人告别风雨飘摇的生活,过上了安稳日子。他说,古人尚且讲“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我们共产党人看到群众生活如此困苦,更应感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习近平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他冒严寒、顶酷暑,跋山涉水、访贫问苦,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总书记说:“我现在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确实发自内心地牵挂他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建党百年之际,千年小康梦,百年奋斗圆,无数人的贫苦命运因此而改变。中华民族迈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我们党的一百年多不容易、多么艰难,但有一条,这个党建起来就是为了老百姓。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么?就是守人民的心啊。”

习近平告诫党员干部:“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他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他常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赤子之心”的真情流露,是对人民的深情告白。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我们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入党以来,习近平始终坚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的俭朴给当地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条褥子用了10多年,还舍不得扔。穿戴朴素,经常身着旧军装,脚穿解放鞋。吃喝简单,一碗炸酱面,或者一份饺子就可以是一顿饭。

习近平生活上不讲究,工作中却一点儿都不含糊。他说:“我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讲认真就是要严字当头,做事不能应付,做人不能对付。”

主政宁德时,他下乡调研时经常问群众的收入情况,而且不是随口问问就算了,了解之后还会认真计算一下。比如说养猪收入多少钱、种蔬菜等经济作物多少钱,把这些零散的加起来,和之前地方政府汇报时讲的数字作比对,就知道那些数字是否有水分。

“共产党员要会干实事,多干实事,不是应付上面,更不是图虚名。”习近平曾叮嘱地方官员,不要上下糊弄“堆盆景”,我在地方工作多年,一眼就能看出来。

“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是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也是干部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在习近平看来,“因为怕争议而缩手缩脚,该干的也不干,这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态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果敢坚毅,正风肃纪,以人民的名义。

“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铁腕反腐,尽显担当。

习近平常说,为人民服务,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我们必须保持这个本色。他语重心长地告诫:“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他强调,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斗转星移,岁月更替,本色不改,初心弥坚。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2年75

 

 

理论观点

 

习近平:伟大抗战精神,

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纪念日。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党建网微平台整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一起来学习。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

  ——2014年7月7日,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抗战的伟大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

  ——2020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020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有希望

  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

  ——2014年7月7日,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人类共同事业,需要各方共同争取和维护。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有希望。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我们要不忘联合国宪章初心,牢记守护和平使命。

  ——2022年6月22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发布时间:2022年7月7日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