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建文摘 > 正文
以“二三四”举措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
发布时间:2022-09-07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胡亚波

(中共十堰市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湖北省十堰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工作安排,统筹发展和保护“两大关系”,实施安全生产、社会治理、民生兜底“三大行动”,开展两个走到、两个畅通、两个服务、两个活动“四双活动”,认真抓好本地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千岛画廊。陶德斌摄

统筹“两大关系”,着力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纯调水区、全域水源涵养区,十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责任是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十堰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并进,把服务南水北调作为崇高使命和政治责任,坚定不移保水质、强生态、惠民生、促转型。

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城市,抬高工作标杆,力争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在前列,成为全省绿色低碳经济重要增长极。一是促进产业转型。坚持产业富市,构建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产业为重点,以数字经济、新型材料、智能装备、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地图。二是推动创新创业。实施“数字赋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加快打造创新型城市、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区域创新资源汇集中心,智慧城市破题开篇,“城市大脑”正式上线;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行动,深化与中国工程院战略合作,鼓励中小企业加强研发投入,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全民创业行动和“10万名大学生留(回)堰计划”,吸引优秀科技人才来堰创新创业。三是稳住市场主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兑现惠企纾困政策,多措并举援企稳岗促就业,持续开展“个转企、小进规、规做强”成长计划,稳住市场主体。四是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新基建等重点领域,全面谋划、审批、建设关键性、节点性重大项目,带动消费和就业,增强发展后劲,稳定经济增长。

努力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始终把保护水质当作天大的事,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一是抓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大力实施汉江防护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林相季相改造等重大工程,加快建成一批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二是强生态治理。明确汉江流域综合治理“底图单元”,扎实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实施水质稳定达标、库区总磷控制、入河排污口整治、垃圾焚烧处理等十大攻坚行动,严格落实河湖林长制和十年禁渔令,坚决守牢生态底线。三是提生态价值。探索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评估机制,创新实施生态资源权益、碳排放交易、“碳林贷”等举措,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十堰市对34条政务服务热线进行优化整合,实现12345热线“一号对外”。

实施“三大行动”,着力营造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十堰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高标准高质量抓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着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十堰”。

实施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失责追究、领导干部安全生产离任交接、安全隐患有奖举报、安全隐患销号管理、安全生产准入、安全生产岗前教育培训等“六项制度”,压紧压实政府督促、部门监管、企业主体“三个责任”,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起底、大整改、大执法、大督查”百日攻坚行动,全面摸准盘清全市安全生产领域重点隐患底数,着力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平安稳定。

实施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攻坚行动。坚持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为抓手,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扎实防范粮食安全、意识形态、金融、政府债务、非法集资等领域风险。持续开展信访和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包保、大化解、大稳控”攻坚行动,落实落细领导干部“接访、下访、阅信、包案”四项制度,切实把矛盾纠纷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

实施民生兜底攻坚行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凝心聚力解难题,用心用情办实事。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动态监测和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压实乡村振兴帮扶责任,切实保障好农村监测户、独居老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特困人员、身体残疾、精神障碍等七类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深化义务教育“双减”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普惠性学位,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按照“基础类必须改、完善类选择改、提升类尽力改”的思路,系统推动小区内外、地上地下基础设施更新,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十堰市开办全媒体百姓问政栏目《周五面对面》,围绕群众“急难愁盼”,专家犀利点评,政府专班督办,

确保问题有力有效解决。

开展“四双活动”,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形成的良好机制,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满腔热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十堰坚持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建立完善“四张清单”,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制定责任清单,“两个走到”下基层。坚持把“户户走到、企企走到”作为首要前提和基本要求,建立全覆盖、不重复的“一对一”基层联系点和包扶企业责任清单,深化“双报到双报告”工作,开展党员干部“认人、认亲、认事”活动,推动更多资源、平台、服务向基层下沉、向村社覆盖,全市各级各单位走访城乡困难群众、重点企业实现全覆盖。领导干部率先带头,市级领导建立基层联系点128个、包扶企业67家。市直单位结合实际,建立联系点168个、包扶企业771家。全市党员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做到应下尽下、能下尽下、真下实下。

建立问题清单,“两个畅通”察民情。畅通群众和企业诉求表达渠道,优化整合“12345”等多条政务信息服务热线,开通“企业直通车”“民意直通车”,开设《周五面对面》全媒体百姓问政栏目,搭建“十堰亲清企业服务信息平台”“诚信建设与惠企便民服务平台”,全方位汇集群众、企业诉求。完善服务平台功能,建立诉求在线提交、包联干部同步跟踪、问题在线审核分办、承办单位限时办理、办理结果在线反馈、办理效果在线评价等工作闭环,把群众所思所忧所盼转化为解决困难、改善群众生活的实事好事。

细化任务清单,“两个服务”解民忧。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企业和市场主体服务作为解难纾困的最终目标,建立落实责任到人、细化要求到岗、明确时限到点的任务清单,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和企业关心的实际问题。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党员干部的“大事”,着力解决“岗位、学位、床位、车位、厕位”疑难问题以及充电桩、过街天桥、智慧停车场建设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突出问题。把企业的“需求”当作党委政府的“要求”,着力解决当前企业存在的需求不足、成本过高、物流运输不畅、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突出问题和煤、电、热、气、用地、融资、办证、用工等方面现实困难,帮助企业挺过去、活下来、发展好,促进经济稳健运行。

晒出效果清单,“两个活动”暖民心。坚持把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党员干部与企业群众结对帮扶活动,作为聚人心、暖民心、筑同心的重要抓手,晒出体现工作实绩实效、反映群众满意度的效果清单,让群众、企业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扎实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坚持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大力推进“党建+邻里中心”建设,成立“邻里恳谈室”“居民议事会”“红色驿站”等,变“你和我”为“我们”、变靠政府为靠大家,共同建设美好幸福家园。持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落实“首席服务官”、领导干部联系企业、重点工作专班推进等机制,对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实时监测预警,对重大工业增长点跟进协调服务,精准做好纾困解难工作,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卡点”,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

来源:2022年第9期《党建》杂志

发布时间:202297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