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风廉政 > 正文
包拯:“拒礼为开廉洁风”
发布时间:2013-08-07     作者:林岩、王蔓    信息来源:《中国古代廉政文化集粹》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折狱龟鉴》

    包拯,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北宋中期的著名政治家,著名的清官。他为官清正廉洁,不徇私枉法,又勤政爱民,还敢于直言劝谏,为国家尽忠尽力,被后世尊称为“包青天”。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尤其是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根据出土的《包拯墓志》记载:“其声列表,爆天下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及其去世时,“忠党之士,哭之尽哀,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西羌于呵归顺宋朝后,对押拌使说:“平生闻中丞包拯是朝廷的忠臣,某既归宋,乞赐姓包。”神宗准其所请,并赐名顺。可见,包拯为官清廉对当时及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