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风廉政 > 正文
范仲淹:先忧后乐
发布时间:2013-08-07     作者:林岩、王蔓    信息来源:《中国古代廉政文化集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履冰之后。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曾著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忧国忧民和坚持改革的精神,被历代传诵。

    范仲淹年轻时即有忧国之心,时常与同道中人议论时事,每每慷慨激昂,奋不顾身,极大地激励了当时的有志之士,由此形成了一股针砭时弊、忧国忧民的良好风尚。天圣六年,经过晏殊的推荐,范仲淹被任为秘阁校理。官虽不大,但得以与皇帝接触,是升迁的大好机会。但是范仲淹并不阿谀奉承,而是直言相谏。

    有一次,宋仁宗决定大兴土木,重修太乙宫和洪福院。这项工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诏书所到之处,百姓怨声载道。范仲淹不顾自己人微言轻,上本说明这项工程上不合天意,下不顺人心,应该予以取消。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还算开明,认为这是范仲淹的忠谏之言,并没有责怪他。

    又有一次,宰相吕夷简当政。朝中任用之人多出自其门下。范钟淹于是上《百官图》,指出这样任人唯亲会败坏朝纲。吕夷简很不高兴,后来找个机会把他贬到饶州去了。范仲淹在饶州生活十分艰难,朋友梅尧臣便寄了一篇《灵乌赋》给他,意思是范仲淹屡次直言,就像乌鸦一样会给他带来厄运,劝告他从此拴紧舌头。范仲淹立即回了一篇《灵乌赋》,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之声,我都宁愿鸣叫而死,而不愿沉默着苟活于世。

    庆历三年,五十五岁的范仲淹终于迎来了他的辉煌时期。在皇帝的征召下,范仲淹由任所入京,向皇帝条陈当前之势,并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范仲淹分析宋建国后的形势,制定了改革的基本方案——《条陈十事》。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宋皇帝以诏令形式颁布全国,开始实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为促新法的实施,朝廷派员到全国各路考察地方官员的德才政绩,对于那些贪赃枉法、为非作歹、鱼肉百姓的官吏给予坚决处理。后来虽然由于旧势力的破坏,庆历新政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毕竟给宋朝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并且成为了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雄文天下的文学家,每到一处,总有许多人请他撰写铭文碑记,他总是分文不取,白尽义务。一次,范雍去世,其孙请他撰写碑文,带去几车绢帛作为酬谢,他一无所取,范雍之孙实在过意不去,又送来家中珍藏的稀世书画,由于实在推辞不掉,只收下一本《道德经》以教育子孙。

    范仲淹以他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1052年,64岁的范仲淹由于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了,“四方闻者,皆为叹息。羌族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朝廷赠兵部尚书,谥文正。仁宗皇帝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