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风廉政 > 正文
宋朝反腐之网
发布时间:2015-03-26     作者:游宇明    信息来源:学习时报

    宋朝本是一个相对仁慈的朝代,立朝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嘱咐儿孙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然而,宋太祖对贪官却深恶痛绝,曾经宣称“苟有一毫侵民,朕必不赦”。当时“受赃弃市者多矣”,仅见于记载,处以极刑者就多达20余人。像其兄一样,宋太宗的脑子里也满是反腐意识,他曾亲笔书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并要求各级官员将其刻在官衙门口的石头上,称为“戒石铭”。

    大家知道,苏轼在熙宁四年到七年做过杭州通判。通判是干什么的呢?就是监督知州及其他官员,其地位类似于今天的地级市纪委书记。当然,通判也是人,他可能清正廉洁,也可能与知州等官员互相勾结,就像现在也有少数纪委干部知法犯法一样。宋朝的皇帝想到了这一点,在州郡之上又设了路分大员:经略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虽然这四个路级高官不专管监察,但其职责上都有管监察一条,并且互不隶属,各司其职,知州、通判买通了这个,未必能买通那个。除了地方“天网”密布,中央还有一张更大的“天网”,就是俗称乌台的御史台。御史台的“编制”充足得很。最高首长叫御史中丞,只排在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之后,其地位相当于副相,比一般尚书威风得多。次长叫侍御史知杂事(元丰七年后去掉了“知杂事”三个字),另外还有殿中侍御史2人、监察御史6人,中级官员有御史台检法、御史台主薄、御史台推直等等,此外还有众多的基层办事人员。御史台的人官帽都跟其他官员不同,御史中丞的帽子叫獬豸冠(獬豸是一种性情忠直的兽),监察御史的帽子也缀有獬豸角,可见朝廷对这些监察官员的期望非常之高。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