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一句名言,不贪污的官员都是相似的,贪污的官员则各有各的贪法。这千姿百态的贪腐形态,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形容,就是“花样作死”——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把政治前途和个人命运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花样作死”的原因,简单来说,无非有两个。 一是外因,客观条件所致。不敢直接贪污,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家里人、身边人收钱,事发时一脸惶恐地装作不知情;或者有意无意释放“信号”,喜欢石头、字画、摄影,无论什么,只要手中有点权,总会有人买单;或者做出无比清廉的姿态,平时粗茶淡饭,直到落马大家才发现原来此人也贪。 二是内因,主观侥幸心理作祟。腐败就是腐败,“花样”再多也不能改变其本质。当权力与金钱相结合,有着无数的变种,但带来的都是权力的滥用与相关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幸福一个人,坑的是国计民生。 客观原因所导致的“花样”迭出,说明在每个官员心中,哪怕是严重贪腐的官员,其实都客观存在着一条红线;主观的侥幸作为,则体现了贪腐者的傲慢,认为只要够聪明,红线是可以不时跨越的。 然而高压之下,一个制度笼子越来越紧的时代正在来临。跨越红线,越来越容易“触电”。需要提醒那些有“花样”官员的是,在一个连中秋节月饼、春节贺卡和席间饮酒都有着严格禁令的政治生态中,这些“花样”注定是没有未来的“作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