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风廉政 > 正文
从“不受嘱 不受馈”说开去
发布时间:2016-12-08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范景文(1587—1644),字梦章、号思仁,生活于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后期,一生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刚直不阿。

有一年,范景文任东昌府推官,东昌遭受蝗旱灾害,老百姓饭食无着。范景文“匹马走风雪”,深入百姓间调研,为救灾写出若干建议,并从自己家中拿出钱物,尽心竭力赈济穷苦百姓。事后有人要归还他钱物,范景文一律不要,说:“我自知你们是我的衣食父母。现在我衣食无忧,实在拜你们所赐。我给予一点是应该的。”万历年间官员官风和社会风气非常不好,但范景文严求自律,始终以名节自励,并在府门上写示:“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被百姓称为“二不公”——因其后来官居尚书,老百姓又称他为“二不尚书”。同僚为其勤政廉政所感,撰联相送,上联是“不受嘱,不受馈,心底无私可放手”,下联是“勤为国,勤为民,衙前有鼓便知情”。

范景文作为一名封建官吏,不受当时污浊的社会风气熏染,不与当时的蝇营狗苟之辈同流,在府门上的书示,实属难得。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让人敬重的。

一位行贿不成的人曾劝他:“当官不谋私利,古今难觅了,你为何难为自己呢?”范景文斥责他说:“最大的私利,乃是保全生命,我不收贿赂,正是为此。你只见其利,不见其害,我为你感到羞愧!”

对照范景文,当代的不少贪官,应该感到羞愧。他们丧失了理想信念,抛弃了道德操守,大肆谋取私利,贪污受贿,正如范景文指出的:“只见其利,不见其害”,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人财两空的可悲结局。

几个世纪以前,范景文告示的“不受嘱,不受馈”,“不受嘱”即拒绝“为他人谋取利益”,“不受馈”即拒绝“收受他人财物”,对当今的领导干部仍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来源:睢宁纪委,作者张灿)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