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
发布时间:2023-01-12  信息来源:群众体育司


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的原则,突出体育为人民幸福助力、为社会发展注能的作用,积极探索具有东城特色的全民健身工作方法和路径,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圆满完成创建工作任务,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资源下沉,以社区为单位推进全民健身工作

东城区在全国率先提出“体育生活化”的理念,并于2005年1月在景山街道黄化门社区进行了“体育生活化示范社区”建设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收获了一定的经验。2011年,东城区在“体育生活化社区”的基础上,提出了“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概念,旨在将奥林匹克“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融入社区体育活动,全面构建健康、平等、个性、交流、友谊、包容、和谐“七位一体”的社区生活新模式。2015年,实现区域内“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建成率100%。2018-2019年,17个街道全部通过北京市体育局考核验收,被命名为“北京市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全覆盖。东四街道建设成为全球首个“双奥社区”。2021年东城区入选全国“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东城区初步形成了“体育生活化、健康新东城”的健康理念和工作格局。

(一)加强领导,构建全民健身大群体格局

一是注重加强顶层设计。东城区先后出台了《东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北京市东城区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重点工作分解方案》等配套文件,为全民健身工作提供政策支持与坚实保障。二是畅通三级联动机制。认真落实《东城区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街道、社区均成立体育工作委员会,形成较为完备的“区街道社区”三级健身组织体系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工作新格局。三是建立常态工作考评机制。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东城区全国文明城区测评指标体系、东城区“七有”1“五性”2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区年度绩效考评体系等,以考核促提升,深化街道社区自治、自管、自乐、自享,助力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二)因地制宜,丰富全民健身资源供给

一是持续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投入。充分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公园绿地等建设、改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新建全民健身场地139处,推进龙潭中湖、柳荫2所体育公园建设,提升“15分钟健身圈”品质。二是坚持公益原则推进区域资源共享。区属场馆、部分社会单位、公园、街道文体中心、社区文体活动室均常年对社会开放,区域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100%。鼓励辖区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驻区部队到街道备案,有组织的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资源。三是建设智慧平台实现场馆设施管理一网通办。开发“京体通”智慧文体信息化平台软件,开展线上预约、网上支付、场地无人值守等智慧化管理,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一网统管、一屏总揽、一码预约、一键报修”的目标。目前注册用户42万人,提供预定服务次数158万人次。


1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2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

(三)精准施策,提升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服务水平

一是加快复合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的综合培训,提供适合全年龄段,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育健身项目和科学健身指导。截至2022年,东城区累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6746人,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实际上岗率为85%。二是贴近基层扶植体育社会群团组织。东城区共有22个法人体育协会、17个街道体育组织、24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区体育总会的指导下,常年活跃在社区和学校开展群众健身活动,满足各年龄段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需求。三是独创“菜单式”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配送服务。根据辖区街道社区、驻区单位需求,有各体育协会选派优秀教师上门配送,为居民、职工提供身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培训服务。

(四)多措并举,大力营造全民健身活动场域

一是开展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活动。东城区每年举办大型全民健身活动30余场,参与人数20余万人次。“京津冀保龄球交流赛”、“外联杯”系列比赛、徒步大会等成为传统赛事,形成贯穿全年的全民健身活动热潮,为驻区中央部委、企事业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北京市第十五届市运会、第十六届市运会群众体育项目,东城区代表团分别取得了奖牌数第一、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二是打造“一区一品”、“一街一品”全民健身活动品牌赛事。东城区首创并主办、“因奥运而生,因群众而兴”的北京市民“快乐周末”系列活动每年近4万群众免费参与。“日落东单”篮球比赛成为中国街头篮球第一品牌,“故宫跑”、“天坛吉象跑”成为跑步爱好者的网红路线,“钟鼓楼杯”棋类比赛、胡同迷你马拉松、环湖V马、社区足球、端午龙舟赛等活动都具有较大影响力。三是积极开展快乐冰雪活动。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建设天坛模拟滑雪馆、地坛滑冰馆、地坛冰壶馆及仿真冰场和季节性冰场,每年举办100余场冰雪活动,参与人数28万人次。在北京市第一届冬季运动会上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二、“九大融合”,深化东城“体教融合”发展新路径

东城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站在培养高素质国民以及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将学生健康放在首位,逐步完善体教融合顶层设计,在领导机制、教学管理、目标思路、竞赛平台、训练体系、成果共享、队伍建设、社会联动、资源整合等方面深度融合,构建东城特色“体教融合”九大发展模式,实现体育、教育“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促进东城区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全民健身工作的蓬勃开展为我区竞技体育的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基础,滕海滨、张怡宁、何可欣、陈颖、张楠、曹缘、张家齐等多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的诞生又激励和带动了东城区全民健身工作,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和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双螺旋”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融合推动领导机制创新

东城区建立区体育局和区教委主管领导“交叉任职”机制,定期召开体教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区体育局和区教委分工协作,切实形成合力,对冰雪运动、体育传统校、三大球网点校的建设、管理、资金等方面给予保障。

(二)融合推动体育特色学校创办

区体育局和区教委共同创办了两所体育特色学校:和平北路学校和第115中学。专门对口接收体校学生,突出了小龄项目的启蒙教育,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奠定了基础,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教学、训练一体化的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建校二十多年来,共培养毕业生2000余人,毕业升学率100%,有近千人被输送到专业队继续训练,肖若腾、何可欣、滕海滨等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都曾就读于和平北路学校,被誉为“冠军的摇篮”。

(三)融合推动学生健康素养提升

区教委、区体育局、区卫健委等多个部门,于2016年底启动了东城区青少年“健康·成长2020”工程,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坚持“五育并举”,把增强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一生幸福生活奠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率先提出每天一节体育课,保证青少年的运动时间,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立足东城实际开设特色运动项目,增设区级体育项目特色校,培养体育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认知观念,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育人模式,全区所有学校实现至少一项80%以上学生掌握的运动项目,覆盖面达到100%。东城区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由96.98%提升至97.42%,优秀率由25.79%升至32.45%。2020年,圆满完成“健康·成长2020”工程,全区学生体质测试平均分提升7.25分,优秀率全市第一,在此基础上于2021年启动“健康·提升2025”工程,持续发力推动学生健康素养提升。

(四)融合推动青少年赛事活动蓬勃开展

区体育局和教委本着普及与提高并举的原则,每年组织开展近20项区级中小学阳光体育赛事活动,年均参赛人数达12000余人,覆盖全区90%以上学校的万余人次学生;传统校和网点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分别开展了项目联赛、训练营、集训、嘉年华、夏令营等形式多样的赛事活动,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项目的普及提高;由两所体校牵头组建的东城区各个项目的运动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22年在北京市第十六届运动会上以209块金牌创造历史记录,金牌总数位列全市第二名。足球项目在北京市校园足球赛获得3枚金牌,足球锦标赛获得2枚金牌。

(五)融合推动确立体育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体系

根据“一条龙”培养训练体系的要求,整合资源、完善网络,构建起以业余体校为主体、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俱乐部为依托、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体育后备人才培训体系。在各学校进行选材,不断扩大运动队规模,改善运动员结构,拓展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培养建立了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7所,其中国家级6所、市级32所、区级9所;三大球网点校52所,重点项目学校16所,重点项目运动队21支,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9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28所,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7所,全国校园冰雪特色学校22所,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16所。区体育局、区教委共同研究制定了《东城区高水平体育人才引进暂行办法》,明确学生运动员在东城区学校就读的管理要求。对具备一定运动天赋或特长,有培养前途的青少年学生开启引进、转学的“绿色通道”,由体育、教育部门共同完成体育人才引进工作。

(六)融合推动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辈出

东城区持续为北京市和国家输送了大量的高水平人才,输送的运动员在历届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争金夺银屡获殊荣,培养出了张怡宁、曹缘、张家齐等7位奥运冠军共获得14枚奥运金牌,是北京竞技体育的‘半壁江山’。在里约奥运会和东京奥运会上,东城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分别获得2金3铜和2金4银3铜的傲人成绩,被评为后备人才重大贡献单位;在雅加达亚运会上获得7金6银3铜;在天津全运会和陕西全运会上分别为北京市代表团争得14枚和11枚金牌,被北京市代表团授予后备人才突出贡献单位;在第十六届市运会上,东城区竞技项目共获得金牌209枚、银牌171枚、铜牌167枚,金牌总数第二的优异成绩。

(七)融合推动社会力量发挥作用

东城区依托各个学校创建了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4所。组织冰雪运动、高尔夫球、棒垒球、击剑等多个项目的学生爱好者,到具备优质体育资源的训练基地,切身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利用东城核心区的优势,通过服务和保障北京市篮协等专业化机构的良好运转,畅通与专业体育、职业体育的协调互动通道,在“三大球”项目上开展了高位的引进与合作,如与中赫国安男足深度合作,中国篮协和CBA落户东城,景山学校与北汽排球项目深度合作等,在训练、比赛中得到专业的指导,区青少年男子足球队获北京市锦标赛冠军,景山男排多次获得全国冠军,进一步提升青少年体育的竞技水平。

(八)融合推动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区业余体校教练员的专业优势,深入各学校开展体育运动项目训练和指导,帮助学校体育老师提高体育教学水平。选派优秀体育教师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大力培养体育老师,让他们能够在体教融合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区教委、区体育局联合举办滑雪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大体操、棒球及三大球等教练员培训,极大地激发了体育老师抓运动训练的潜力。

(九)融合推动运动场地设施拓展

区体育局所属的体育活动中心所有场馆和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浩泰冰上运动中心、青年湖高尔夫等专业运动场馆均挂牌成为东城区青少年“健康•成长2020”工程体育活动基地,为开展区级阳光体育赛事活动、组织区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初三体育考试和高三体育会考等提供场地保障;体校拥有的训练及比赛用场馆和专业的训练设施设备也为周边学校的中小学生进行专业的体育技能培训提供支持;同时,积极推动部分学校与社会优质体育资源单位合作,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校外运动平台。区教委组织82所学校在辖区街道备案,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三、体卫融合,打造东城“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东城区积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充分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指导群众科学健身,推动形成“体卫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增强辖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一)部门联动,定期发布“健康白皮书”

先后出台《北京市东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东城区落实〈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文件。自2008年起发布《东城区居民健康及健康相关因素状况分析报告》(简称“健康白皮书”)。报告汇集区疾控中心、区残联、医保局、区体育局、区总工会等多家单位提供的健康相关数据。比较全面、详实、客观地反映了东城区居民年度健康水平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情况。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推动形成体卫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深入开展“三减三健”专项行动,努力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充分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二)整合优质资源,完善健康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体质健康监测”—“运动提前干预”—“预后运动恢复”的特色健康服务,建立东城区不同人群体质健康数据库。每年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及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指导活动近50场次,年均服务超过3000人次。2021年东城区20-79周岁人群国民体质监测整体合格率为93.4%,2021年东城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整体达标率94.7%。东城区人口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84.26岁,超过北京市平均水平。

(三)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慢病人群运动干预效果显著

东城区按照“健康中国”和“健康北京”整体建设过程中“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工作思路,加强“体卫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2021年启动了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即社区诊断)。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开展行为干预,开具健康处方,累计超4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期组织社区居民锻炼,开展“中医养生健体辅导班”。

(四)开展全周期健康服务,提升健康东城能级

积极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推进“家庭—学校—社区—医院”联合共建,组织区内初高中及部分小学生约6万人的脊柱侧弯筛查及检测。探索建立以卫生疾控中心、区中小学保健所、区体质健康管理中心、同仁医院、普仁医院、北京市第六医院等为核心,覆盖全区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幼儿园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与防控工作网络。

以教育、体育等行政资源及社会资源为补充,统筹区域体卫资源,确定青少年近视、肥胖以及脊柱侧弯等运动干预任务项目以及老年人群体慢性病防治和开展运动处方任务承接,形成全区域、全成长周期、全链条健康服务管理体系。

(五)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扩大体卫复合型人才队伍

东城区大力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暨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训,2020年起,区体育局、区卫健委联合出台了培训方案,整合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共同开展培训,同时,辖区内各级各类医院的数十名医务工作者参加运动处方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

持续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五进”活动(进家庭、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医院),为居民提供个体化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宣传和技能指导服务。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身心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六)融合多学科技术,开展体育科研创新研究

东城区体育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千骨(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智能运动康复研究实验室、循证医学运动实践基地。专项课题《体教融合”方法与路径:奥运冠军进校园对学生心理和体育健康促进影响因素的研究 》,经评审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课题。

 

 

东城区体育局

2022年12月8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