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
发布时间:2023-01-13  信息来源:群众体育司




绍兴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下辖6个区、县(市),常住人口533.7万,2021年GDP为6795亿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第29位。近年来,绍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各项要求,把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作为打造共同富裕市域范例、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市的重要抓手,全方位构建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此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城市发展活力、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经过积极努力,6个区、县(市)已全部成为浙江省体育强区、县(市),全部通过“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评估,柯桥区、上虞区还成为首批省体育现代化区、县(市)。

一、坚持规划引领,加强组织领导。2018年8月,印发绍兴市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在我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小组基础上,专门成立由绍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分解落实5方面37项指标任务,并将该项创建工作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第九次市党代会报告和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相继印发《健康绍兴2030实施计划》《绍兴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绍兴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绍兴市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政策,从各个维度加大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统筹支持力度。

二、坚持实事带动,丰富资源供给。完成《绍兴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专项规划》《绍兴市智慧体育发展规划》《绍兴市“十四五”期间加快构建现代化公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等多项规划编制和课题调研,率先在全省实现“一场两馆”全覆盖。2018年,多部门联合发文,明确新建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标准。2021年,出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明确相关设施建设、使用、管理等要求。2019年以来,每年都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新建和改造了一批群众身边的足球场、篮球场、多功能体育场、体育公园、百姓健身房、健身步道等设施,基本建成“城乡10分钟健身圈”。截至2021年,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8平方米,排名全省第二;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1678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3.17人,指导员激活率、履职率居全省首位。

三、坚持赛事撬动,浓厚全民氛围。围绕打造“国际赛会目的地城市”目标,每年举办“水陆双马、女排俱乐部等国际性、国家级赛事超过70项,每个区、县(市)初步构建了“一县一品”特色赛事格局,2021年我市入选省重点培育品牌赛事数量排名全省第二,全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规格、数量居全省前列。每年举办或承办大型全民健身综合性运动会,包括浙江省第三届女子体育节、第九届市运会暨第二届市民运动会、第十一届全市老年人运动会等。杭州亚运会期间,我市将承办棒球、垒球、攀岩、篮球、排球5个项目,是除杭州以外承办赛事最多的地市,目前相关场馆设施已全部按低免政策对外开放。同时,我市将全民健身理念和“亚运绍兴、越来越好”主题植入所有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展示了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2021年,全市经常性参与体育锻炼人口占比为41.9%,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4.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达55.16%,人均期望寿命达82.87岁,均达到创建要求。

四、坚持融合共建,集聚各方力量。一是深化体教融合,借力教育“双减”,制定体教融合“新十条”,围绕丰富校园阳光体育活动、推动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督导评价体系等十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经过多年努力,让孩子每天锻炼1小时、掌握1-2项体育技能已成为社会共识,2018年以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羽毛球、射击、皮划艇、排球、足球等项目在短时间内迅速普及并形成较强竞争力,我市还在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上交流了体教融合有关做法。与中国棒球协会、中国垒球协会、省体育局签订协议共同打造“中国棒垒球之城”,已认定试点学校32所,钱清中学垒球队在2022年省青少年锦标赛中勇夺第一。二是引入社会资本,2019年起设立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的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已累计发放6017万元,惠及体育产业项目265个。如社会资本建设的柯桥酷玩小镇,建有浙江天马国际赛车场、鉴湖国际高尔夫球场、若航直升机场、东方山水主题乐园等运动休闲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220亿元,其中华东地区最大的室内滑雪馆——乔波滑雪馆已成为落实“北冰南展”工程、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实践基地。以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2021年以来每年投入3000万元发放体育消费券,激活体育消费,共享体育红利;每年发布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报告,2021年全市居民体育消费规模达150.7亿元,人均2859.4元,同比增长11%。三是发展社会组织,实现市、县体育总会全覆盖,镇街“1个体育总会分会+5个单项体育组织”全覆盖,全市共有在册体育社会组织236个、青少年俱乐部58个。依托这些力量,全市每年举办群众体育活动2000场以上。

五、坚持数字赋能,提升服务能力。投入1200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越运动”数字体育平台,创新搭建云指导、云健身、云赛事等特色应用场景,列入2021年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努力破解群众健身锻炼缺时间、缺同伴、缺场地、缺趣味、缺指导等问题,日访问量突破13000人次,入选浙江省数字社会最佳案例集。







共绘绍兴全民健身新画卷

1905年,中国最早创设体育专修科的师范学校—大通学堂在绍兴城内创立,开启了近代绍兴体育事业发展新征程。进入新时期,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绍兴正通过积极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不断激发古城新的生机和活力。

实施体育惠民新工程

绍兴市本级及下辖所有区县市均实现“一场两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覆盖。基层体育惠民工程已连续四年通过人大票选纳入民生实事工程。2021年底,绍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8平方米。

厚植体育赛事新文化

绍兴以打造“国际赛会目的地城市”为目标,每年积极引进女排世俱杯、CBA等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70余场。“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绍兴马拉松和皮划艇马拉松两项赛事并称为“水陆”双马,是绍兴的一张金名片,向世界展示绍兴历史名城的新风貌。在基层,社区乡村趣味运动会、乡镇街道全民运动会已形成常态,全市村、镇、县、市四级群众体育赛事机制已完成构建。  

打造体育产业新引擎

绍兴每年发放2000万元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3000万元体育消费券,拉动体育消费超过1亿元,从供给侧和消费侧两端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疫情期间,建设“越运动”线上体育新场景,日访问量突破13000人次,入选《浙江省数字社会最佳案例集》。

紧抓亚运筹办新机遇

“办好一场会,提升一座城”绍兴是杭州亚运会除杭州之外,承办赛事最多的城市,将分别承办篮球、排球、攀岩、棒球、垒球赛事。抢抓亚运契机,绍兴市政府与中国棒球协会、中国垒球协会、浙江省体育局签署棒球垒球四方合作协议,全力将绍兴打造成“中国棒垒球之城”。

绍兴市以构建更高水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目标,努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体育力量。







绍兴市"越运动"多跨场景

一、改革背景

绍兴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和《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聚焦个体锻炼制约、线下赛事制约、政策法规制约、健身数据收集困难等四方面问题,构建更便捷、更科学、更具持续性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圈,利用AI技术拓展健身时间和空间,积极打造“每天健身30分钟”场景。

二、需求分析

一是运动要素需补全,需要一个可利用小空间、碎片时间锻炼的场景;二是健身锻炼需科学,需要一个科学计划和专业指导员;三是运动趣味需提升,需要一个运动激励机制;四是赛事模式需转变,需要一个适应疫情防控、简单高效的赛事组织方式;五是体育治理需高效,需要一个归集个人运动和赛事数据的渠道。

三、主要做法

对准数字社会“健康”跑道,根据五大核心需求,打造云指导、云赛事、云健身房三大特色应用。在服务端上设计纵横两向的多跨场景,纵向实现市县贯通,落地学校、社区、乡村一级,横向与妇联、总工会、团委、高校、国企协同健身赛事等业务。在治理端上强化与教育、卫健部门数据共享,实现体教、体卫融合,为制定青少年体质提升政策作数据支撑,开展线下医师“运动处方”+线上“云健身”。

“云指导”实现科学健身。基于深度神经网络、身体运动节点捕捉等AI技术,实现运动前、中、后全流程指导。运动前,有教学视频,按需提供运动计划;运动中,有错误动作提示,实时纠正健身动作;运动后,实现健身数据排名,展示运动消耗数据。

“云赛事”打造高效赛事。为协同单位提供模块化、标准化的通用赛事组件,可自由设定赛事层级、方式,打造线上赛事快捷模式。利用手机摄像头AI计数计时,提升线上赛事体验感。

“云健身房”实现同伴激励。可邀请家人、朋友、同事加入云健身房共同健身,通过健身数据排名、PK等方式,满足健身群众社交、展示需求,增加云健身房使用粘度,提高健身趣味性。

四、初步成效

越运动自5月上线“浙里办”,共上传原创教学视频27个,开展线上赛事活动32次,开设云健身房500余个,归集公共体育场地信息1.9万余条,访问量超280万次。同时在三方面突显改革成效:一是健身方式从“单一线下”向“双线结合”转变。改革前,群众健身基本在线下体育场地完成。改革后,增加通过移动端互动的方式居家开展健身的新模式,拓展群众健身的时空,有效增加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二是服务方式从“普适服务”向“精准服务”转变。改革前,缺乏针对各年龄群体的精准服务。改革后,有效服务缺督促的青少年、缺动力的中年人、缺指导的老年人。三是工作方式从“繁琐低效”向“便捷高效”转变。改革前,传统赛事举办环节繁琐、费用高、参与面小,受天气、疫情等影响因素多;改革后,线上赛事举办环节少、费用低、参与面广。前后对比,赛事承办费用节省60%以上,参与人数增加400%以上。







践行“健康第一”理念 培养“文武双全”人才

——绍兴市探索“体教融合”新模式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绍兴市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改革基层体教融合工作体制为抓手,通过强化要素支撑、凝聚各方合力、注重竞技引领等举措,持续探索多元融合的“体教融合”新模式,成效明显。相关做法被《人民日报》《体坛报》等媒体相继报道。2021年4月21日,在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上,该市作交流发言。其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要素支撑,夯实体教融合基础

一是加强政策支撑。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三大模块,明确青少年体育发展目标及路径,将38项任务指标分解至部门,建立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责任明晰、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经费投入。强化财政保障机制,完善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制度,每年仅市本级用于青少年体育工作经费达4000万元以上。持续加大体育场馆、运动设施建设力度,在全省率先实现“一场两馆”全覆盖。

三是加强制度保障。落实一年两次运动会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制度,确保学生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每日1小时。完善招生政策,规定高水平运动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招生,市级训练点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普通高中每年招收体育特长生不得少于规定比例。同时,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各地岗位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

二、凝聚各方合力,探索多元融合模式

一是市队校办,创造运动良好环境。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衔接的“一条龙”培养体系,解决运动员升学问题。如该市排球队运动员可在鲁迅小学、阳明中学等名校就读,学校为运动员量身定制课程计划、训练方案等。目前,全市共有10个运动项目实行“市队校办”,约40所学校承担市级竞技项目训练点任务。

二是“两校”合一,提升运动“造血”功能。实行学校与体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及时输送运动新“血液”。如,柯桥区将新型体校建在我省首批现代化学校华舍中学,启动“两校”合一模式以来,该校已向国家队和省队输送数十名射击步枪队员。

三是社会参与,激发运动发展活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教育,激发学校体育发展活力。如绍兴市体育局、诸暨市教体局与海亮教育集团合作建设田径、游泳、射击、击剑、男篮、男排、女足等项目的训练基地。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出资兴办青少年体育事业。如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冠名赞助青少年排球队,并资助球队赴香港等地交流比赛。

三、注重竞技引领,推动体教深度融合

一是引“凤”助教,缓解师资短缺。聘请中国女排原主教练俞觉敏,世界冠军、法国羽毛球队原主教练陈刚,分别担任青少年排球、羽毛球队总教练。截至目前,该市已引进55名优秀运动员到相关学校担任体育教师,聘用85名足球教练为校园足球教学、课外训练和竞赛提供服务。

二是打通渠道,提高师资质量。鼓励体育教师转岗担任教练员,支持体校派遣教练员到中小学校指导开展业余体育训练。近五年来,通过教练员和师资的互通互用,共培养国家一级运动员259人、二级运动员909人,向省以上训练单位输送优秀运动员98人。

三是注入力量,构建多元体系。引入体育协会、俱乐部等外界力量,实现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等资源共享,形成多元开放的青少年赛事体系。如在赛事类别上,包含青少年锦标赛、阳光体育联赛、青市运会以及各校校运会、趣味运动会等。2020年开始,该市引入中奥体育、广州博润体育、厦门文广体育等专业机构,承办青少年竞技体育赛事,参赛项目及运动员均达到历史最高。












依托“三路径”建设体育设施,夯实全民健身基础

近年来,绍兴市积极践行体育为民理念,着力办好体育为民实事,通过三种工作方式突进,加快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以赛事筹办为契机,推进体育场馆建设。围绕打造“赛会目的地城市”工作目标,以赛事举办促场馆建设。通过承办杭州亚运会,推动市奥体中心、轻纺城体育中心改造提升,推进棒垒球中心、柯岩攀岩馆、柯南足球训练基地等项目建设。通过市运县办的举措,承办省运会、协办亚运会等契机完善大型公共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建设,目前是浙江省唯一实现“一场两馆”市本级及各区、县(市)全覆盖的城市。

二是以民生实事为牵引,编织基层健身网络。连续四年将基层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市民生实事工程,民生事实工程共带动基层政府建设20个游泳池、50个社会足球场、100个体育公园、10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500公里健身步道等一批基层公共体育设施。截止2022年底,全市共有公共体育场地超2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2.88平方米。

三是以社会参与为示范,打造优质体育设施。通过企业转型、乡贤帮扶等多种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层体育场地建设,探索政府、企业、个人多方管理和运营模式。如柯桥区引进上海华昌、浙江振兴等优质大型企业投建体育建设项目,建成东方山水水上乐园、乔波室内滑雪、天马赛车竞速、鉴湖高尔夫等高端场馆;诸暨市洁丽雅集团投资8300多万元兴建洁丽雅健身会所,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填补当地健身资源空白。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