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
发布时间:2023-01-13  信息来源:群众体育司


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条例》,建立了保障全民健身组织建设、活动开展、健身设施、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深圳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市民健康水平、促进市民综合素质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

一、加大体育场地设施投入,提升健身设施品质。

深圳不断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力度,探索城市社区运动场地设施试点城市建设,建成体育主题公园42个,大型体育场馆58座,建成足球场1216块,各类健身步道1453公里,30411片体育场地设施将体育基因渗透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更好满足市民多元化、智能化、便利化的健身需求。一是重大体育设施星罗棋布。深圳体育中心、大运体育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等场馆已成为深圳亮丽的体育名片。二是着力打造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每年将建设便民利民体育场地设施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重点任务,充分利用城市预留地、社区广场、边角地、插花地、街头绿地、河道两岸、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土地资源建设或改造健身场地设施。三是体育设施进公园初见成效。印发推进文体设施进公园实施方案,完成5个体育主题公园和100个社区体育公园的新建改造。四是依托“i深圳”搭建“一网统管、一体统筹、一键预约”平台,实现快捷订场、平台支付、场馆在线导航等功能,方便市民参与健身。五是推动体育设施智能化提升,规划至2025年建设300套室外智能健身器材建设。

二、打造创新品牌,构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体系。

深圳建立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网络,以活动促普及、以比赛促提高,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空前活跃,市民健身意识逐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42.9%。一是构建“一月一品牌”活动体系,包括线上运动月、智力运动月、全民健身月、水上运动月、企业特色月、科学健身月,创办“深圳踏青日”系列活动,推动文体旅融合,首创“7·27象棋日”系列活动,打造深圳棋类赛事IP。二是“深圳杯”系列品牌效应突显,举办“深圳杯”业余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联赛等活动,极大满足市民参与健身活动需求。三是筹划举办深圳市运动会、智力运动会、社区运动会,鼓励职工、妇女儿童、少数民族、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全人群全周期普及开展健身活动。四是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网协杯”业余网球团体赛、十佳健身步道打卡等100余项具有代表性的群众赛事活动。五是市体彩杯少儿锦标赛、青少年球类联赛等搭建了完备的青少年体育赛事网络,形成促进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和优质基础教育与优质竞技训练优势互补的育人新格局。

三、加强健身指导,引领全民健身运动健康新风尚。

深圳积极构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长效机制,市民体质健康显著提升,国民体质合格达标率达91.2%。一是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科学健身指导网络建设成效显著。市、区两级成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国民体质测定站、体育义工组织,全市街道、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点实现全覆盖,每年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活动1万场次,为5万人次市民提供体质测试服务。二是工间碎片化运动形成生态,印发《办公室人群碎片化时间运动处方解决方案》,设立全国首家工间碎片化运动器材展厅,开办碎片化运动指导师培训班,策划企事业员工健身月活动。三是推广居家健身“云”运动模式,举办线上运动月主题系列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引领150余万市民“动起来”,推出“健身齐抗疫,宅家动起来”系列视频,掀起“云”运动健康新风尚。四是探索符合深圳特色的健身指导模式,试点建设非社区类健身指导服务点,更好地满足全人群、多样化的健身指导服务需求。

四、发挥社会力量,构建更高效率的全民健身工作网络。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体育社会组织经历了高速的孵化期,总体数量大、涵盖项目广、社会化程度高,全市899家体育社会组织成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力量。一是推动体育组织成为全民健身生力军,充分发挥购买服务、职能转移等方式将相关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二是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管理。调研梳理全市体育社会组织基本情况,对重点体育社会组织加大扶持力度;加强业务指导,解决直接登记体育类社会组织无业务主管单位历史遗留问题,试点先行,平稳过渡;三是加大经费支持。每年经费支持市级体育社会组织举办上百项重点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有力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保障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四是加大力度支持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引进和培育更多职业体育俱乐部,支持深圳职业足球俱乐部、深圳领航者篮球俱乐部、中塞女排俱乐部、深圳大学乒乓球俱乐部等发展。

五、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助力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深圳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助力全民健身迈上新高度。一是竞技引领健身风尚,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在各类国际大赛屡创佳绩,先后获得5枚奥运会金牌,7人打破世界纪录,16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体育明星受到市民群众的热烈追捧,点燃全民健身热情。二是体育产业实现“弯道超车”,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2021年总产出1271亿元,体育产业对全民健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升。WTA年终总决赛、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深圳赛区)、沃尔沃高尔夫中国公开赛、世界无人机锦标赛、NBA中国赛等一系列高端国际赛事落地深圳,极大推动城市体育运动发展。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