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发布时间:2023-01-13  信息来源:群众体育司


佛山市南海区以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为原则,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动员有力、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格局,推动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

一、基本情况

南海地处广佛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腹地,面积1071.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6.72万,辖6个镇、1个街道、290个村(社区),共有187间中小学,2021年实现GDP3560.89亿元,连续7年蝉联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区第二,四度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作为中国龙狮之乡、中国龙舟运动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醒狮),南海传统武术、醒狮、龙舟历史悠久,群众基础雄厚,全区有武术醒狮队2700多支,武术馆233家,武术人口超6万人,龙舟1047条。以佛山市南海区运动员为主要班底的中国女子龙舟队在雅加达亚运会获得一金一银,南海龙舟队代表广东在第十三、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共斩获12枚金牌,南海九江队代表国家在国际龙舟联合会第十三届世界龙舟锦标赛斩获4金2银2铜。

南海区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竞技体育、休闲体育创新融合,成功举办了世界华人狮王争霸赛(获评2016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赛事)、定向世界杯决赛、西樵山国际超级马拉松(获评亚洲体育行业大奖年度最佳大型赛事金奖)、CBSA全国城市(斯诺克)俱乐部联赛、欧洲高尔夫球挑战巡回赛等享誉海内外的南海特色品牌赛事活动,促进了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并于2017年成功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二、创建工作情况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全民健身组织领导和保障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印发《佛山市南海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佛山市南海区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南海区文体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佛山市南海区足球场地设施实施意见(2016-2020年)》《佛山市南海区绿道体育设施规划》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并将群众体育指标纳入工作考核,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区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工作报告,从制度上为推动南海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有力指引和政策保障。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区委区政府牵头,区发改、文化体育(旅游)、教育、财政、卫生、工商等部门协同配合的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责任明确、分工合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动员和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区、镇(街道)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区级体彩公益金按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全民健身事业,鼓励社会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资助和捐赠。出台各项扶持奖励办法,2016—2019年参加市级以上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奖励2165万元,2017—2019年扶持体育产业资金1171.28万元,有力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协调发展。

(二)统筹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构建体育健身圈

一是搭建区、镇(街道)、村(居)三级体育设施网络。大力建设南海区体育中心1、全民健身体育公园、飞鸿馆等区级高端体育设施,推进各镇(街道)“一馆两场”2和社区“一馆三场”3建设,全区现有区级体育场馆4个,镇(街道)级体育公园8个,1766个村民小组分别配备至少一个篮球场、一个综合文体室、10件室外健身器材,实现村(居)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截至2022年,南海区人口366.72万人,体育场地面积1008.1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面积2.75平方米/人;全区足球场332个,篮球场2872个,排球场54个,合计3258个,每万人拥有三大场地数为8.88个,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是实施社区体育公园全覆盖工程。我区连续多年将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列入政府民生实事,2020年印发了《佛山市南海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利用城乡金角银边地、桥下空间、滩涂地等空间建设社区体育公园,融入智能科技、趣味潮玩、亲子互动等元素,满足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高品质多样化健身需求。截至2020年底,共建设社区体育公园115个,总面积超62.33万平方米,全部全年免费对外开放,预计2022年底实现290个村(居)全覆盖。


1南海体育中心已于2021年底进入试运营阶段,定位涵盖体育健身、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育发展多方面,根据500万人口及经济总量,建设体育场(2万座席)、游泳馆(600座席)、体育馆(1万座席)、全民健身综合馆、南海区业余体校、国民体质监测综合楼、、户外休闲体育设施等,占地面积约6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9万平方米。

2一馆两场:综合体育馆、足球场、游泳场。

3一馆三场:简易篮球馆、羽毛球场、小型足球场、小型游泳场。

(三)加强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一是提高社会体育指导服务水平。加强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镇(街道)社会体育服务站及村(居)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建设。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补助办法,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在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业务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扩大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发挥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教师、社区大学生等专业作用,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合理运动。截至2020年底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8274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2.26名。

二是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以区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为基础,建成7个镇(街道)国民体质测定点。每年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活动、开具运动处方,“十三五”期间对不同年龄层次约6600人次进行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区群众体质稳步提升。建设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建立居民健康卡制度,逐步实现居民体质测试数据与健康档案云服务。完善各级国民体质测试信息发布制度,每年公布国民体质测试结果,并将其纳入社会统计指标体系。

三是开设线上健身大讲堂。在“南海文化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南海体育汇”短视频平台等,开设健身大讲堂,邀请高水平健身教练,每月开展一期健身视频教学,推动科学指导随身化,尤其在疫情期间有效指导群众居家科学健身,提高身体素质,累计吸引约400万人次观看学习,使线上科学健身指导成为新常态。

(四)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满足美好生活需求

一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健步走、羽毛球、篮球、足球等群众基础好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攀岩、轮滑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龙舟、醒狮等传统体育项目。连续多年举办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暨广东名山(西樵山)登山大赛、南海区百村(居)男子篮球赛、南海区冠军足球锦标赛、新南海人系列赛事等全民参与程度高的活动赛事,全区平均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3000余场次。

二是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发展。广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青少年系列体育赛事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每天至少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青少年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创新适合老年人、残疾人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公共体育设施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便利和优惠。着力推动职工体育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作用,为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实施《佛山市武术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大力推进武术六进工作。扎实推进足球进校园活动,办好区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不断扩大足球人口。

(五)全民健身激扬城市活力,促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一是推动社会力量办体育。一方面,激发社会体育组织活力。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体育社团组织168个(含体育协会121个、民办非企业单位47个),较2016年增长72.6%。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主动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责,鼓励、引导各单项体育协会和行业体育协会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各项目特色体育健身活动。另一方面,促进体育社会化。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委托第三方通过市场运作充分开发第十届市运会、第十一届区运会等品牌赛事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通过“以奖代补”,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社区体育公园等公共体育设施,最大限度地引入增量资源,盘活存量资源,促进全民健身。

二是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完善的体育设施、健身指导和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让城市幸福底色更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极大提升了南海群众参与健身的热情,据统计,2020年底,南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例约45.84%,《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达标率98.2%,中小学生优良率48.6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83岁,高于广东省平均寿命78.4岁,达到了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目的。

三是彰显城市活力与文明风尚。加强全民健身与精神文明、卫生健康等相关制度建设的统筹协调,引导群众养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挥体育健身的多元社会功能,在全区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推动基层善治。南海体育中心等大型场馆和社区体育公园等“小精美特”空间,狮王争霸赛、西樵山超级马拉松、定向世界杯决赛等国际国内品牌赛事,功夫、醒狮、龙舟等文化名片,彰显了南海城市活力,塑造城市形象,为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撑。

(六)创新“体育+”发展模式,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凭借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富有特色的体育活动品牌、扎实的体育产业基础,南海区创新“体育+”发展模式,于2017年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南海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称号。

一是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机制。组织制定《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南海区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关于促进电竞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区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竞赛表演业、体育装备类、体育健身健康服务与培训类、体育场地类等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是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发展。鼓励社会积极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促进体育休闲消费。2017年-2020年,社会资本投入国际、国内各级体育活动赛事运营约14853万元。大力支持非政府组织承办各级体育赛事活动和建设运动基地,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充分利用赛事活动丰富、制造业配套完善和市场需求量大的优势,出台利好扶持政策,大力支持体育用品先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培育出一批本土体育品牌企业。

三是锻造品牌赛事促进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依托多年扎实的群众体育基础、文化底蕴和传统体育项目优势,积极主办和承办各种高规格赛事活动,锻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如定向世界杯、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西樵山国际超级马拉松、欧洲高尔夫球挑战巡回赛、英雄联盟全球冠军杯·邀请赛等,促进体育、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并通过本土传统文化与新兴产业的对接与碰撞,向全球宣传南海的城市形象和产业发展环境,吸引创新性人才和企业落户南海,推动本土工业、科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是创新“体育+发展”模式。通过体育+旅游、文化创意、科技等,推动文商旅体创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让岭南传统文化与新兴产业碰撞出新火花。投资超20亿元兴建“粤港澳大湾区电竞文创中心”,虎牙、欢聚直播落户南海,积极承办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电竞赛事,逐步形成“俱乐部+赛事,内容+直播,产业园+电竞专业场馆”体系的电竞产业链集聚发展态势。西樵山景区独具南海特色的醒狮、武术、龙舟已成为游客必选的参观体验项目,有力拉动休闲体育产业和文旅消费。通过办赛等形式,开发南海特色体育衍生产品,并在南海各大旅游专卖店上架销售,完善了上下游体育产业链。由赛事活动催生出自主品牌“纳德利龙舟”、已形成户外视频直播产业规模的本土品牌龙眼传媒等,形成体育+科技网络的产业链。

(七)带动群众参与冰雪运动,弘扬北京冬奥精神

一是南海制造助力北京冬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南海九江家具智能制造为冬奥会接待酒店提供定制家具,南海氢能产业为冬奥会加氢站设备供应、加氢站建设运营等提供“绿色”助力,“南海制造”成功“亮相”冬奥会,登上世界级运动赛事的舞台。

二是南海青年助力冬奥服务。南海学子胡艺庭成为冬奥会宣传片形象大使,向世界展示中国少年的卓越气质。南海石门中学毕业生林子杰成为一名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展现了南海青年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

三是鼓励冰雪场馆建设。南海鼓励滑冰场、冰雪互动等场馆建设,融入光影技术、主题展览、户外影像等元素,吸引更多群众关注、参与冰雪运动,激发冰雪热情。

 

 

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2年12月14日 




南海地处广佛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腹地,面积1071.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1.93万,辖6个镇、1个街道、290个村(社区),共有187间中小学,2021年实现GDP3560.89亿元,连续7年蝉联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区第二,四度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加强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作为全国首批体育先进县,南海多年来致力于深化体育强区建设,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提高社会体育指导服务水平。加强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镇(街道)社会体育服务站及村(居)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建设。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补助办法,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在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业务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扩大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发挥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教师、社区大学生等专业作用,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合理运动。截至2022年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9393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2.53名。

二是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以区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为基础,建成7个镇(街道)国民体质测定点。每年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活动、开具运动处方,“十三五”期间对不同年龄层次约6600人次进行国民体质监测,稳步提升群众体质。建设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建立居民健康卡制度,逐步实现居民体质测试数据与健康档案云服务。完善各级国民体质测试信息发布制度,每年公布国民体质测试结果,并将其纳入社会统计指标体系。

三是开设线上健身大讲堂。在“南海文化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南海体育汇”短视频平台等,开设健身大讲堂,邀请高水平健身教练,每月开展一期健身视频教学,推动科学指导随身化,尤其在疫情期间有效指导群众居家科学健身,提高身体素质,累计吸引约400万人次观看学习,使线上科学健身指导成为新常态。

二、统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构建10分钟体育健身圈

南海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截至2022年,体育场地面积1008.1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面积2.71平方米/人;全区足球场332个,篮球场2872个,排球场54个,合计3258个,每万人拥有三大场地数为8.76个,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一是搭建区、镇(街道)、村(居)三级体育设施网络。大力建设南海区体育中心1、全民健身体育公园、飞鸿馆等区级高端体育设施,推进各镇(街道)“一馆两场”2和社区“一馆三场”3建设,全区现有区级体育场馆4个,镇(街道)级体育公园8个,1766个村民小组分别配备至少一个篮球场、一个综合文体室、10件室外健身器材,实现村(居)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 二是实施社区体育公园全覆盖工程。连续多年将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列入政府民生实事,2020年印发《佛山市南海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利用城乡金角银边地、桥下空间、滩涂地等空间建设社区体育公园,融入智能科技、趣味潮玩、亲子互动等元素,满足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高品质多样化健身需求。截至2022年,共建设社区体育公园351个,总投资额超5.52亿元,全年对外开放率达到100%,实现290个村(居)全覆盖。

三、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近年来,南海区积极开展各类便于全民参与的体育赛事活动,使全民健身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一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群众基础好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攀岩、轮滑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龙舟、醒狮等传统体育项目。连续多年举办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暨广东名山(西樵山)登山大赛、南海区百村(居)男子篮球赛、南海区冠军足球锦标赛、新南海人系列赛事等全民参与程度高的活动赛事,全区平均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3000余场次。

二是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发展。广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青少年系列体育赛事活动,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青少年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创新适合老年人、残疾人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公共体育设施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便利和优惠。着力推动职工体育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作用,为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实施《佛山市武术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大力推进武术六进工作。扎实推进足球进校园活动,办好区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不断扩大足球人口。


1南海体育中心已于2021年底进入试运营阶段,定位涵盖体育健身、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育发展多方面,根据500万人口及经济总量,建设体育场(2万座席)、游泳馆(600座席)、体育馆(1万座席)、全民健身综合馆、南海区业余体校、国民体质监测综合楼、、户外休闲体育设施等,占地面积约6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9万平方米。

2一馆两场:综合体育馆、足球场、游泳场。

3一馆三场:简易篮球馆、羽毛球场、小型足球场、小型游泳场。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推进体育产业升级发展

一是推动社会力量办体育。一方面,激发社会体育组织活力。至2022年11月,南海区共有体育社团组织171个(含体育协会123个、民办非企业单位48个),较2018年增长19.6%。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主动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责,鼓励、引导各单项体育协会和行业体育协会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各项目特色体育健身活动。另一方面,促进体育社会化。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委托第三方通过市场运作充分开发第十届市运会、第十一届区运会等品牌赛事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通过“以奖代补”,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社区体育公园等公共体育设施,最大限度地引入增量资源,盘活存量资源,促进全民健身。

二是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发展。鼓励社会积极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促进体育休闲消费。2017年-2020年,社会资本投入国际、国内各级体育活动赛事运营约14853万元。大力支持非政府组织承办各级体育赛事活动和建设运动基地,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充分利用赛事活动丰富、制造业配套完善和市场需求量大的优势,出台利好扶持政策,大力支持体育用品先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培育出一批本土体育品牌企业。

三是创新“体育+发展”模式。通过体育+旅游、文化创意、科技等,推动文商旅体创融合发展。投资超20亿元兴建“粤港澳大湾区电竞文创中心”,虎牙、欢聚直播落户南海,积极承办电竞赛事,逐步形成“俱乐部+赛事,内容+直播,产业园+电竞专业场馆”体系的电竞产业链集聚发展态势。西樵山景区独具南海特色的醒狮、武术、龙舟有力拉动休闲体育产业和文旅消费。通过办赛等形式,开发并商家销售南海特色体育衍生产品,完善了上下游体育产业链。

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2年12月15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