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副市长王晓焱发言全文
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晓焱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发言
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
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
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晓焱
2012年12月26日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的最东部,紧邻南京,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为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山水诗都马鞍山,宜居宜业宜游,也是中部6省86个城市中第一个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的城市,现辖三区三县,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总人口230万人。
近年来,为满足广大市民健身需求,马鞍山市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的认识
1995年6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2006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在上海召开7省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研讨会,明确了今后工作思路;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就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马鞍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认真落实中央的要求,开放学校体育场馆,积极打造群众步行15分钟健身圈。为此,市政府从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高度,从思想教育入手,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重要意义,着力营造政府推动、学校和社区互动、青少年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良好环境。体育部门积极会同教育部门,全力宣传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工作。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专题会议,统一学校班子和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使他们牢固树立了教育资源是公共资源的理念,破除了学校资源是学校所有的观念,为学校体育场馆全面开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2007年初,市政府组织教育、体育等部门,对市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进行了可行性调研,制定了全市中小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方案,确定了先试点再推开、边开放边完善的工作思路,明确提出到2010年实现所有市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全面开放的工作目标。
2008年,安徽省确定合肥、铜陵为安徽省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试点城市,每个市再确定10所学校进行试点。马鞍山市虽不在试点之列,但我们却把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列为当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年初,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我们要求市区中小学积极申报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校。6月20日,我们确定东苑小学、山南小学等15所中小学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单位,并向15所学校进行了授牌。当年暑期,第一批试点学校体育场馆正式面向社会开放。10月16日,我们在师苑小学召开了试点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场会,总结经验,推动开放。
2009年,我们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力度,将试点学校由15所扩大到35所。8月19日,市政府召开第36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并出台了实施意见,要求按照能开放尽量开放的原则,全面开放大中小学体育场馆。同时,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马鞍山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施工作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
为进一步规范体育场馆开放工作,2010年,市政府要求教育、体育和民政等部门,研究制订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检查评估细则》。市教育局还会同市民政局制作市民健身卡,做到居民凭卡入校。2010年暑假,市区76所学校体育场馆全面向社会开放,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评价。201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在马鞍山市召开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现场会;2012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又在马鞍山市召开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培训班;今天又安排我们作大会发言,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鼓舞和鞭策。我们将不辜负各级领导和大家的期望,努力把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做得更好。
三、明确职责,努力形成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合力
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单靠教育、体育部门是难以推进的。为此,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意见》,明确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的组织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市教育局负责加强日常开放工作检查和督促;市体育局负责加强对体育健身活动的业务指导;市公安局负责各开放学校的治安保卫工作,处理开放场馆出现的突发事件;市人社局负责为各开放学校场馆设置公益性岗位,配备相应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市民政局负责做好开放学校活动区域出入证的制作、分发、统计等工作;市财政局负责每年安排开放学校补贴资金和年终奖励经费;市物价局负责核定学校体育场馆(游泳池及部分室内场馆等)向社会开放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各区政府按照职责,积极做好体育场馆开放的相关工作。
四、抓住关键,有效保障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顺利实施
一是抓科学管理。主要是确定开放时间、开放对象和开放项目。开放时间我们原则上确定为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在不影响教学和社区居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利用早、晚时间向社区居民开放。开放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生、社区居民,社区居民需持有效身份证明和居住证明到所在社区办理健身卡;单位、社会团体需要集体前往学校场馆参加健身或比赛的,经学校同意后,方可在约定的时间段里开展活动。开放项目主要是学校的室外篮球场、足球场、田径跑道等体育锻炼场所,这些都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委托社会化管理的体育场馆和学校的室内体育实施可有偿向社区居民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行的是以学校为主体,街道、社区、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学校配备管理员,加强对体育健身活动的业务指导和日常管理;各街道积极加强协调;社区开展宣传动员,向居民发放健身卡,教育健身群众爱护学校设施、服从管理。为加强管理,我们在节假日、寒暑假等时段,都将开放学校名单、开放时间、内容、监督电话向社会公布,接受市民监督;多次召开现场会,交流和推广学校开放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不断提高开放水平。
二是抓人力保障。为指导市民科学健身,提高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质量,2012年,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面向开放学校的体育教师,经过培训考核,公开招聘了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队伍。目前开放学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285人,他们活跃在各学校开放时段的活动场地。目前通过此种形式已安排160多人就业,工资由人社局发放。为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每年市教育局、市体育局都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对各开放学校的开放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学校开放经费补偿和奖励。同时,市教育局还将开放工作纳入到对区教育局和各学校教育工作年终考核目标内容。
三是抓安全保障。主要是抓学校自身安全、健身者的运动安全和校园体育设施安全等。为此,市政府每年安排15万元为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购买公众责任险,妥善解决学校面临的安全责任问题。同时,市、区教育局还为所辖各开放学校配置了电子监控设备,对开放场馆进行监控。我们还研究制定了学校场馆开放安全要求,要求所有开放学校定期检查、检修体育场地和设施,确保体育场馆和设施设备的安全;每个开放学校都确定专人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开放时段都安排专人值班;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制度。
四是抓经费保障。为解决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后设备损耗、折旧、维修及日常管理等费用问题,马鞍山市采取了评估考核、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开放场地的学校予以补偿和奖励。2008年,市教育局在教育经费中安排22万元,用于试点开放学校体育设施维修与人员经费补偿。2009年,针对部分开放学校出现设施损坏较多、锻炼中出现意外无法处理等问题,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出台政策,明确规定每年用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保障资金200万元,其中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50万元,其余按照财政供给渠道,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分别补助开放学校每校1万元,并列入年度市、区级财政预算。同时,市财政每年还安排10万元作为年度表彰经费,对开放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予以奖励。物价部门还核定开放学校的游泳池和部分室内场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保证开放工作顺利推进。2013年,我们还将提高对开放学校的补助标准。
马鞍山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效果较为明显。开放工作不仅推进了学校体育设施与社会共享,提高了体育资源利用效率,而且还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普遍赞誉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我们的体会是: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提高思想认识是前提,政府领导是关键,经费投入是保障,部门配合主导作为是保证。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个系统工程,要做的工作很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将加倍努力,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努力把马鞍山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