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稳步发展
为奥运争光做出新的贡献
陕西省体育局局长姚金荣
2013年12月24日
竞技体育是地区综合实力的比拼。与东中部发达省份相比,西部省份在竞技体育发展中遇到的矛盾与困难更多,发展的道路更为艰难和曲折。陕西作为西部省份,竞技体育也同样经历了“马鞍型”的起伏轨迹。近10年来,我们经过不断努力与探索,一些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得到缓解,连续4届奥运会实现了为国争光,连续两届全运会保持了平稳发展。
一、把握机遇,借势助力,破解陕西竞技体育发展困境
2005年前,陕西竞技体育发展始终受制于“五大困境”: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政府投入不足。十运会周期,竞技体育投入仅为149亿元,除去人员工资、运动员伙食、水电暖等固定开支,直接用于训练比赛、设备器材、营养恢复、伤病治疗的经费不足50%。二是社会关注度、支持度低,发展途径单一。竞技体育缺乏企业和个人的参与,举办全省运动会仅有300多万元的社会赞助。三是基础力量薄弱,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缺失。训练管理人员多为运动员退役转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能力弱;优秀教练员数量不足,副高职以上教练员不足50名;后备力量规模小、水平低,以田径为例,全省年度比赛达到二级标准的运动员不足20人。四是体育科研整体实力较弱,支撑作用不明显。无专项体育科研经费投入,科研成果少;科研效益差,多数教练员不接受、不认同。五是省内发展严重失衡,除省会城市西安市外,大多数地市对竞技体育支撑力弱。
面对困难与矛盾,我们咬紧牙关、坚定信心,紧紧抓住一切有利机遇,乘势而上,寻求突破。一是以承办综合性运动会为契机,完善体育基础设施。通过承办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逐步规划完善了项目整体布局,新建和改造了相对齐全的体育场馆设施,打造了“三大训练园区”,有力地改善了竞技体育的训练环境与条件。二是积极顺应体育总局项目管理机构改革,及时组建了8个省级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实践证明,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对于强化项目管理、扩充项目规模、吸纳社会资源、夯实后备人才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以大赛争光为支点,撬动政府与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从2000年陕西夺得首枚奥运金牌,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竞技体育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陕西经济近年来始终保持10%-15%的增长速度,支持体育、参与体育人群明显增大;特别是体彩公益金的注入,为推动竞技体育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十二运会备战周期,陕西竞技体育投入已超过5亿元,随着投入大幅增长,综合保障力得到加强。四是以陕西科研优势为依托,体育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省体育局设立体育科研专项资金,每年投入数百万元,广泛吸纳省内科技资源参与训练难点攻关。十二运会周期,14项课题研究直接作用于射击、跳水、武术、田径等项目,取得显著效益。五是坚持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各市竞技体育均衡发展。在体育总局及相关项目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陕西建立了7所国家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9个单项基地,分布于全省10个地级市中的6个,涵盖关中、陕北、陕南三大自然区域,激发了各市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
二、重点衔接,倾力保障,实现陕西竞技体育奥运争光
一是在发展重点上,贴近国家优势项目。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已连续4届奥运会获得跳水金牌。但在1999年以前,陕西连基本的跳水训练条件都不具备。射击是陕西传统项目,由于经费投入较大,项目发展也一度举步维艰。面对困难,我们坚持奥运带全运的工作思路不动摇,最大限度地进行了扶持。目前,跳水项目拥有西部一流的训练场馆,并于2011年成为国家游泳队、跳水队训练基地;射击项目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人员编制,均在全省竞技体育项目中位居前列。这两个项目也为国家队输送了田亮、秦凯、郭文珺、武柳希等多名优秀运动员。
二是在人才输送上,全力支持国家队备战所需。服从服务于国家大局,是陕西竞技体育发展坚持的首要原则。近些年来,国家队选调集训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和医疗服务人员,我们都做到了无条件支持。我们感到,将优秀运动员送进国家队,依托国家队科研、训练、医疗、竞赛等方面的优势,对运动员进行优中选精的再加工;将教练员、医疗科研人员送进国家队,学习国家队先进的训练理念、管理方法、科研手段、保障措施,更有利于提升全运会备战水平,更有利于陕西竞技体育的长远发展。
三是在服务保障上,倾力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近年来,省体育局下大力气解决运动员退役安置等问题,积极协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等厅局相继出台了调整陕西省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标准、运动员退役后安置(招聘转任)为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工作、运动员退役后转岗聘用(留用)等政策性文件,拓宽出口,激发和调动了运动员训练内动力。同时,制定了倾斜政策,对在国家队集训备战的运动员,给予额外训练补贴。指定专人配合国家队解决运动员思想、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2012年,距伦敦奥运会不到8个月的时候,射击运动员郭文珺生产,我们坚持特事特办,在伙食营养、产后恢复等方面给予最大的人文关怀和科学指导,保证了运动员产后一个多月就恢复训练,并尽快回到国家队投入奥运备战。
三、优化整合,突出重点,推进陕西竞技体育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通篇贯穿着改革创新、突破发展的精神。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陕西竞技体育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奥运带全运的发展道路,努力为奥运争光做出更大贡献;将以承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为指向,为陕西竞技体育发展作出新定位、构建新格局。
一是调整优化项目布局。在突出抓好射击、跳水项目的基础上,加强与兄弟省、市、区的内引外联、交流合作,为奥运争光多做贡献。加强项目特点规律研究,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加大投入、重点保障,逐步实现扩容增项,提升重点项目持续竞争力。着眼申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争取地方政府在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方面倾斜扶持。适时增设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基础好、发展条件成熟的竞技体育项目。
二是抓好优秀教练员培养。完善教练员培养、培训体系,发挥西安体育学院教育资源优势,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培训、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抓好一、二、三线教练员,老、中、青教练员,不同现实需要教练员的岗位培训、职业进修,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教练员骨干。完善教练员队伍梯次配备和人才储备,对愿意从事教练员岗位的优秀运动员,输送到体育院校进行两年以上的系统培养;对优秀中青年教练员,努力输送到国家队学习。同时,吸收借鉴先进省市经验,进一步完善教练员聘用、管理办法,强化教练员岗位荣誉感、责任感和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
三是强化体育科技支撑。完善训练、科研、医疗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保障体系,搭建好科研攻关、伤病防治、营养恢复的科技服务保障平台,吸收和利用各方资源,为训练实践提供专业咨询。建立和完善重点队员、优秀后备人才数据库,做好基础数据及专项数据的采集、监测和分析,加强科学指导和监督。加大体育科研投入,加快重点项目中心实验室建设,完善体育科研的基础设施,开展专项恢复和专项技术研究,提高体育基础科学水平。加快专家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全力推进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
四是夯实后备人才基础。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县级体育工作的意见》,通过政策、资金引导,调动市、县积极性,共同抓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增强陕西竞技体育发展后劲。组织实施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工程,建立省、市紧密衔接的后备人才梯队体系。省体育局大力扶持市级体校和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发展,确保重点项目省市上下配套,资金优先倾斜。引导市体育局紧跟省重点项目发展方向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优秀基层教练员的引进和培养工作,提高输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加强竞技体育与社会的交流互动,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冠军进校园励志教育和竞技训练园区开放日活动,释放竞技体育正能量,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体育。
五是统筹体育事业发展资源。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积极与各市政府、市体育局合作,承办高水平国内、国际重大比赛,扩大竞技体育影响力,为竞技体育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空间。统筹群众体育、场馆建设和文化宣传等资源,共同作用于竞技体育。安排扶持资金和项目充分考虑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需求,用政策杠杆引导全省上下聚力后备人才培养,聚力竞技体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