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期间,张家口每次下大雪,总有一个蓝色身影要比别人更早出发去赶班车。雪后的路面结了冰,她必须小心翼翼地缓慢行走。“我怕摔倒,会影响到后期的志愿工作。”在张家口冬残奥村的志愿者张鹏说。
虽然下肢残疾,但张鹏表现乐观“从来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我只是行动比别人慢而已。”她通过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全球招募系统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参与志愿服务,“我觉得自己很棒,也为自己感到骄傲。”
今年38岁的张鹏算是志愿者中年龄较大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她的工作基本相同,主要是对志愿者进行防疫培训和防疫宣传,“结合抗疫的经历和在冬残奥村志愿者工作实际情况,我整理总结了防疫资料,制作课件,对志愿者进行线上防疫培训。”培训后,她还深入各业务领域进行防疫检查,发现漏洞和问题要及时纠正。为了让防疫常识深入人心,广泛传播,张鹏克服了心理胆怯,第一次拿起麦克风,在往返的班车上为志愿者总结防疫重点,提炼精华。“每次讲解完毕,我都能看到大家认可的眼神,更加坚定了我为大家普及防疫知识的信心。”
虽然张鹏的志愿工作不是直接服务运动员,但她认为自己的工作也同样重要。“举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过程中,疫情防控至关重要,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也是关键一环,直接关系着每位志愿者的身体健康,我必须做好工作。”
早在上学时,张鹏就树立了回报社会和扶残助残的理念。在家人和社会的支持下,她考上了华北煤炭医学院(现华北理工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到了石家庄藁城区疾控中心工作。提到藁城,大家也许并不陌生,2021年石家庄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时,很多人记住了藁城区小果庄。该村疫情发生时,张鹏就冲在了抗疫一线。“每次想到抗疫志愿者在一线工作的画面,我都深深触动,决心也要回报社会,用自己的力量奉献他人。”
张鹏希望通过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能让更多人关注到残疾群体,“为增强残疾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也是我参加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转自3月10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