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中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三亿分之一,能够投身冬奥会、冬残奥会,成为一颗‘小螺丝钉’,亲眼目睹祖国的繁荣和强大,亲身见证运动员拼搏、超越到最后一刻,我感到无比荣幸。我庆幸在青春时代遇到盛世中华,庆幸能为冬奥盛事奋斗努力。”说这话的小伙子叫王梓博,是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大四的学生,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残疾人志愿者,在国家体育馆从事赛事服务工作。
“我在看台管理小组工作,主要在赛前负责引导观众找到座位,赛时提醒观众戴好口罩、不要饮食,回答观众一些简单的问题,赛后引导观众有序退场,完成看台清场。”说起最近的工作内容,王梓博非常娴熟,完全看不出是一名听障人士。实际上,他自幼听力残疾,听力损失90分贝,只有微弱音感,从事赛事服务,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比如赛前培训,由于是很多组在一起,老师们用麦克风讲话,即便戴着助听设备,王梓博也会觉得音源十分混乱,基本听不到内容。“多亏老师和组长、组员们的帮助,大家在休息时一起探讨,让我明白了该做什么、怎么去做。”
赛会服务岗位免不了同观众打交道。由于听力损失,王梓博日常生活中和他人交流基本是看口型和读唇语,但根据场馆防疫要求,所有人员必须佩戴口罩,这也给他带来了不小挑战。“我会把‘小耳朵’尽量调大声一些,然后根据听得懂的部分片段尽量去猜测对方的意思,只能这样慢慢适应。”
生活中,王梓博品学兼优,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前,就有过很多志愿服务经历。他说:“我很喜欢当志愿者,因为帮助别人很有成就感,也能在过程中锻炼自己。”这次无疑是他感触最深的,“我发现场馆在各个区域都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方便轮椅使用人员观赛,冬残奥会还为选手们铺设了仿真冰板,白色的挡板也改成了透明的……我能感受到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对我们的关心与包容在增加,我愿意把这份心意传递下去。”感动之余,他也收获了成长。“表达能力在变好,也更有信心、更有胆量去同他人交流。”
对于刚刚过去的冬奥会,王梓博给自己和团队的小伙伴们打了满分。“我觉得我们表现得特别好!也希望在冬残奥会中能努力做到更好,再交一份满分答卷。”(转自3月10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