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与世界定下冰雪之约时,冬奥会近1/3的项目从未在我国开展过。一面是只有短短几年的备战周期,另一面是底子薄、基础弱、人才储备少的发展现状,“跨界跨项选材”就成为中国冰雪冲破时间、空间障碍,实现“恶补短板、全面参赛”的新探索,成为备战北京冬奥会的重大举措。7年的时间,“跨界跨项选材”打通“全项目参赛”难点堵点,一批跨界跨项运动员“跨”入了冬奥赛场。
将在北京延庆“雪游龙”赛场进行的冬奥会雪车、雪橇、钢架雪车3个比赛项目,中国队皆实现了“全项目参赛”,怀明明、王璇、应清、杜佳妮、孙楷智、甄恒、吴志涛、李纯键、闫文港、彭俊越、王沛宣……一群从田径、举重、摔跤等项目跨项而来的运动员,用一次次“零”的突破填补国中国冬奥雪车雪橇项目发展的空白。在此之前,他们当中有人甚至从未见过冰雪,经过几年的艰苦训练和奋勇拼搏,“冰雪F1”的顶级赛场终于有了中国运动员的身影。
2015年,随着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中国雪车、雪橇以及钢架雪车队开始组建,教练员到国内各个省区市各级运动队选拔人才,在这一年,一群田径、举重、摔跤运动员带着一点“懵”加入了国家集训队。
在教练团队的帮助下,跨项运动员开启了对“冰雪F1”的探索,依托于摸索出的科学训练方法以及运动员的刻苦训练,这批跨项运动员很快掌握了冬奥雪车雪橇项目的专项技能技术,并很快在奥运积分赛上拼出成果。平昌冬奥会上,组建不到3年的中国钢架雪车队就获得了参赛资格,从跳远转项钢架雪车的耿文强代表中国队在冬奥赛场首次亮相,并取得第13名的好成绩。
进入北京冬奥周期后,几支队伍围绕体能、技能、心理能力、运动智能、技战术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训练,以求全方位提升,同时加强外训外赛方面的投入,通过北美杯、欧洲杯、洲际杯、世界杯等赛事以赛带训、以赛促练,直面差距,努力奔跑。
以钢架雪车为例,中国钢架雪车运动员在2021-2022赛季世界杯分站赛成功站上领奖台,耿文强、闫文港、殷正、黎禹汐、赵丹、陈文浩、林回央等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不断取得突破,为中国钢架雪车拼得2男2女4个参赛席位。经过选拔赛,最终闫文港、殷正、黎禹汐、赵丹将在“雪游龙”赛场展现中国钢架雪车的冲刺速度。
中国雪车国家集训队的队员都是由田径、举重、摔跤等项目转项而来,站上平昌冬奥会雪车赛场的邵奕俊之前练铁饼、铅球,女队的应清和杜佳妮都是田径选手。
从2015年组建队伍,到取得平昌冬奥会男子双人雪车和男子四人雪车项目资格,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缩短备战周期方面,“跨界跨项”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亮相冬奥会是中国雪车历史上的里程碑,在与世界最高水平运动员同场竞技后,中国雪车队发现了与雪车强国的差距以及自身的问题,围绕提高滑行技术、增强配合、提升体能和短跑冲刺能力等内容完善训练计划,以尽快缩短与强队的差距,尽快在国际赛场站稳脚跟。
北京冬奥会周期,中国雪车进步明显。男队方面,2019-2020赛季雪车世界杯,李纯键和队友在瑞士圣莫里茨站跻身双人雪车项目前10,并在四人车项目排名第7。女队也开始出成绩,中国雪车女将站上北美杯等国际赛事的领奖台。2021-2022赛季,中国雪车运动员在世界杯赛场上拼抢冬奥积分,并取得突破,创造了中国女子单人雪车和女子双人雪车项目在世界杯赛场上的最好成绩。本届冬奥会,中国雪车在女子单人雪车、女子双人雪车、男子双人雪车、四人雪车4个项目上都获得2个席位。
雪橇集训队的运动员都是跨项选拔而来,范铎耀之前是越野滑雪运动员,王沛宣练过短跑和标枪,彭俊越之前是篮球运动员。跨界跨项的过程中,这些年轻人都面临着压力与挑战。
对于彭俊越来说,第一次站到雪橇赛道时内心充满恐惧。彭俊越刚开始练雪橇时,没有一次能顺利滑完整个赛道,不是翻车就是摔倒。展望冬奥会,彭俊越表示:“现在比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头脑更清晰,在橇上也更加自如了。参加冬奥会,希望可以把这些年练的东西做到位,以轻松的心态去滑。”北京冬奥会,中国雪橇队在男单、女单、双人、团体接力4个项目各获得1个席位。
从2015年申办冬奥成功时的“零开展”,到平昌冬奥会的初次亮相,再到北京奥运会的全项目参赛,“跨界跨项选材”推动中国“冰雪F1”的加速度前进。(转自2月5日《中国体育报》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