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局长在2013年总局机关及京内直属单位全民健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2013年总局机关及京内直属单位全民健身工作会议的主题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和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要求,总结交流各单位落实《全民健身计划》职责分工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和下一步工作思路,更好地推动总局系统形成和完善全民健身新的工作格局,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刚才,科教司、宣传司、游泳中心、乒羽中心、棋牌中心、气功中心、社体中心、奥体中心等部门和单位就落实总局制定下发的《全民健身计划》职责分工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工作成效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进行了总结交流。总的听下来,在过去一年里,各单位认识到位、思想明确,能够认真按照总局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结合本单位和本部门工作实际,认真履行推动全民健身工作发展的各项职责,在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广泛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初步形成了总局系统协同推进全民健身的工作格局,为全国体育系统形成“大群体”工作格局带了一个好头。在此,我代表总局党组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总局系统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付出辛勤努力的广大干部职工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201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着力推动各级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责,持续推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持续推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尽职履责。去年,总局第三次会同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务院法制办组成联合调研组,分赴天津、辽宁、青海和云南4省(市)对落实《条例》和《计划》情况进行了实地检查调研。从全国检查调研的情况看,各级政府“三纳入”工作水平较前两年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地(市)和县(区)两级政府“三纳入”推进实效更加显著。截至去年10月底,全国省级“三纳入”覆盖率已达到100%,地(市)级达到98.6%,县(区)级达到82%。其中有14个省实现了省、地、县三级政府“三纳入”全覆盖,有25个省实现了地(市)级政府“三纳入”全覆盖,其余大部分省的县(区)级覆盖率也都接近或超过90%。可以说,实现全民健身“三纳入”,已经普遍成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体现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三纳入”以致“多纳入”正向基层广泛延伸。
二是积极协调推动中央各有关部委贯彻落实《条例》和《计划》。继2012年之后,今年1月18日总局再次召开由中央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参加的“2013年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工作座谈会”,中央文明办、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民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标准委、全国老龄办、共青团中央等27个单位代表介绍了一年来贯彻实施《计划》的经验做法,并为下一阶段共同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初步建立了部门协同推进全民健身的工作机制。
三是继续推动总局系统各单位按照实施《计划》职责分工,努力形成体育总局“大群体”工作格局。为切实整合总局系统各项资源,进一步明确各单位贯彻实施《计划》的责任和任务,去年8月,总局下发了《关于印发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相关单位职责分工的通知》,细化分解了机关各厅、司、局和直属单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共同推进全民健身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在新的一年,如何继续保持这一良好发展态势,把贯彻落实《计划》不断推向深入,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总局系统“大群体”工作格局,切实理顺和转变工作职能,全面完成《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单位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就做好下一步的全民健身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增强做好全民健身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党的十八大全面勾画了我国未来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做好体育工作尤其是全民健身工作指明了方向。十八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体育工作,特别是全民健身工作的高度重视,是体育部门紧密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具体目标和方向。做好全民健身工作,努力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既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更是体育部门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同志们务必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发展观念,改进工作方式,切实增强做好全民健身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一)做好全民健身工作是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道路的迫切需要。
新中国体育事业经过60多年的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立足国情、特征鲜明的体育发展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经过几代体育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新时期,要在继承发扬宝贵经验和光荣传统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不断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主动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大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新需求,更好地惠及大众、造福百姓,增进人民健康水平,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道路发挥积极作用。
(二)做好全民健身工作是体育系统转变职能,执政为民,构建惠民利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迫切需要。
转变职能是本届中央政府的第一要务和重中之重。3月1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研究确定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任务分工,对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体育系统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领会并切实贯彻。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一脉相承。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对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去年7月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将全民健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切实履行好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作为新时期体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去落实。
如何切实履行体育部门的职能,如何转变职能,职能转变的步骤和具体措施是什么?这是摆在体育部门面前迫切需要仔细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不久前,我带队赴广东省专门就广东省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情况进行调研,总的感觉是,重视和加强全民健身工作、使体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惠民利民,是体育部门转变职能的迫切要求。结合全民健身工作的实际情况,具体说来,当前有两个问题迫切需要破解:
一是“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如何具体化。全民健身是一项社会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体育部门一家是不能做好的。政府要主导哪些?怎么主导?部门如何协同?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需要采取哪些举措、突破哪些制度性障碍和瓶颈?
二是职能如何转变。哪些事项需要体育部门管住管好以及整合、加强和改善?哪些事项不该管、不干预,需要下放或转移?执政为民要求我们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问题和重大民生问题要坚决管住管好;对于需要下放或转移的事项,要有具体政策支撑,那么,需要我们制定和完善哪些政策?现在直属单位和项目协会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既是事业单位、担负相当的行政职能,同时又担负行业管理和服务职责,如何两不误、共发展,共同为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挥好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同志们共同研究并作出回答。
(三)做好全民健身工作是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和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都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新要求,从“协调发展”到“全面发展”的转变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体育工作的新要求,是体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1974年8月小平同志在接见我国参加亚运会代表团时讲过一段话,小平同志说:“毛主席向来主张,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运动,就叫‘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就是群众性问题。当然,这就是广泛的群众体育运动。体委应该主要在这方面搞好。当然也要有国家的水平问题。要搞好各个项目的运动水平。这也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所阐明的,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体育也是这个问题嘛!没有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就没有雄厚的基础,好的选手就选不出来。当然整个国家水平要提高,要在提高指导下普及,这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对立的统一”。
小平同志这段论述深刻阐明了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做好全民健身工作,扩大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的参与面和普及度,增加青少年体育人才储备的厚度,营造良好的项目发展氛围,为保障竞技体育人才不断涌现和供给,实现“在普及中提高”;竞技体育培养出来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又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实现“在提高中普及”。
要特别指出的是,加强群众体育工作与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加强全民健身工作决不是以牺牲竞技体育的成绩为代价,我们不能走苏联解体后体育事业全面退步的错路,也不能照抄日本发展国民体育时弱化竞技体育、导致竞技体育水平普遍下滑的老路。我们既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又要防止理念、措施不当导致竞技体育大滑坡。我们要使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兴旺和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共同进步,相映生辉,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二、以整合体育系统内部资源为切入点,以落实《计划》职责分工为主要抓手,努力形成和完善体育系统大群体工作格局。
《条例》和《计划》颁布以来,通过持续不断的协同推动,这几年逐渐达成共识,那就是贯彻《条例》和落实《计划》不仅仅只是体育系统的事情,还需要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同样,对体育系统而言,也不只是群体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所有司局和直属单位的共同参与。延东同志在贯彻实施《计划》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中特别强调,“全民健身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努力开创全民健身新局面”。这其中,准确概括了“大群体”工作格局的三大核心要素: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主导的主体是国务院及各省、市、县级人民政府;部门协同可分为“大部门”和“小部门”,“大部门”是指各级体育部门与其他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小部门”是指体育系统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协同,包括机关各职能司局之间、各司局与直属单位之间,直属单位与直属单位之间的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涉及的面更广,但根据这几年的工作实践,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七方面的力量:1、各级体育总会和单项体育协会;2、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和企业、学校、非企业社会单位等各类社会组织;3、各级行业体协、人群体协等“条形”体育组织;4、各类健身俱乐部和健身团队等“块型”基层体育组织;5、群众体育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6、各类新闻媒体;7、热心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等。以上这些就构成了“大群体”工作格局中的基本要素。
每一要素在格局中的位置和和力量配比不尽相同,但都必须明确各自在“大群体”格局中的角色和职能定位。为此,我再提几点要求:
一是要深入学习,积极推动《计划》职责分工的贯彻落实。要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和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关于如何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要求,还要学习和领会本次会议的精神、各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熟悉本单位在落实《计划》过程中的职责分工,提高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是要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推动机制。自觉把开展全民健身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工作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核定相关部门和人员分管全民健身工作,并根据落实《计划》的职责分工要求,制定和实施好年度工作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建立监督检查和奖励措施,把开展全民健身工作实际成效纳入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把大力培育项目人口,推动提高本项目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作为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目标。要充分根据各自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以人为本、立足基层、面向大众、小型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不断创新组织开展具有引领功能的全民健身活动。发挥这些典型活动的带动作用,促进全国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真正贴近群众、方便参与,从而动员和引导更多的人坚持参与体育锻炼。大力培育项目人口,推动提高本项目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是衡量项目协会全民健身工作成效的重要目标。
四是要不断提高科学健身服务指导水平。“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要讲科学”,全民健身的规模上来了,质量也要上来。《计划》明确提出要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引导广大群众科学健身。总局已经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方面做了一些引导性工作,例如组织编撰了全民健身《科学健身指导丛书》(已完成了8本),计划在 “十二五”期间出版30本,以满足群众增加科学健身知识,提高科学健身理念的需求;各单位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科学健身方法的宣传,通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科学健身方法的研制和推广、项目知识普及等,不断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
五是要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工作形式,打造特色品牌,切实发挥全民健身“国家队”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各单位要以全民健身工作“国家队”的示范效应来带动各级体育部门和各级体育总会、单项运动协会共同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各自项目优势、场馆优势和人才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群众参与面广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推动建立全民健身活动的长效机制。目前,群体司正在组织研制《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标准》,各单位也要根据项目特色,研究制定相应的“品牌”活动标准和体系,形成层次多样、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体系。同时要研究制定不同项目的业余体育锻炼标准和竞技规则,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各项达标活动。
六是广泛吸纳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全民健身工作。各单位和项目协会要主动联系协调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和企业、学校、非企业社会单位等社会组织以及各类人群协会、健身俱乐部等体育组织和科研机构共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在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中要积极引入志愿服务机制,动员和引导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体育教师和在校学生加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行列,利用体育比赛、培训、交流展示等平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组织开展好志愿服务活动;要善于发挥各类新闻媒体在宣传报道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感召力,愿意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投入资金、付出劳动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共同营造浓厚、持久的全民健身氛围。
同志们,现在距离全面完成《全民健身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只有不到三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务必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切实明确各自职责,牢记使命,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对体育事业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工作,为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不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