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赛场不惧职场--退役运动员的职场新生
离开赛场,不惧职场
——退役运动员的职场新生
7月11日-12日,体育总局人力中心2017运动员职业辅导基础研究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12日电(记者 魏婧宇) 王忠,河北省灵寿县的高中体育老师,在太行山区开展体育教学,希望自己能成为山区体育人才的铺路石。
续进,南京继续前进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将自己爱好的自行车运动发展为事业,主营自行车的销售、培训业务,同时策划承办自行车赛事。
黄聪,当了七年的健身教练后,于2012年成立福州市绿动体适能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创新健身培训模式。
来自不同地区、从事不同职业的几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再就业的退役运动员。
河北省的退役运动员在转岗体育教师、教练员职业培训班上接受培训
我国每年有数千名专业运动员退役,由于他们长期专注于专业训练,工作生活技能欠缺,退役后的职业转型成为一大难题。记者在呼和浩特召开的2017年运动员职业辅导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不断推进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渐趋精准化、常态化,越来越多的退役运动员通过职业培训在新的职业领域大展身手。
王忠曾是一名柔道运动员,退役后陷入茫然期,一度靠送桶装水、在快餐店打工维持生计。2013年,他参加了河北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组织的退役运动员教师资格考试培训班,通过了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规划。随后他又参加了专为退役运动员举办的面试礼仪、心理调适等培训,在2014年通过河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成为一名高中体育老师。
河北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指导师郝永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退役运动员普遍是专业能力强而综合能力较弱,尤其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针对运动员开展综合素质、目标设定、自我管控能力的培训,能帮助退役运动员尽快找准个人定位,顺利完成职业转换。”他介绍说,河北省对于退役运动员的培训注重精准化,除了精准培训外,还开发出运动员职业发展系统,对运动员的职业情况和就业需求进行动态记录,通过大数据处理,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推荐。
2017年,体育总局人力中心新授予9家单位“体育总局人力中心运动员职业培训基地”称号
针对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培训,越来越讲求量身订制、因人制宜。据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副主任匡乐华介绍,目前的培训分为三类,一是综合素质培训班,注重讲授通识知识、职业规划、心理调适等内容;二是职业资格培训班,如教师资格证培训,退役运动员培训后可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三是职业能力培训班,开展运动防护师、无人机飞控师、运动体能康复训练师等技能培训。
“培训范围的拓展也帮助退役运动员不断开拓就业领域,除了做健身教练,还有的进入机器人操作、电商、健身气功推广等行业。”黑龙江省运动员人事保障中心主任沈崙说,黑龙江在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中注重体教结合、体企联姻,比如请来自高校和通信企业的老师开展无人机飞控师培训,2015年至今培训的90多名退役运动员全部就业。
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渐趋常态化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近三年在全国开设培训班44期,培训运动员2131人次,2016年直接帮助102名退役运动员成功就业。各地也在定期开展地方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
江苏省从2008年开始,每年七八月都会集中培训退役运动员,培训包括综合素质、体育职业技能、创业辅导等模块。“培训结束后会举行退役运动员专场招聘会,对创业的运动员还会提供创业资金,帮助进行创业孵化。”江苏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职鉴培训部部长赵爱武介绍说。
曾经的小轮车运动员续进在退役后参加了创业辅导,并获得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基金的资助,于2010年成立了体育文化公司,2013年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家自行车店。续进将热爱的小轮车骑出赛场,骑向社会。
在“退役运动员转型运动防护从业人员培训班”上,老师在为退役运动员讲解膝关节损伤防护的知识。
退役运动员创业后,常会吸收更多的退役运动员到自己的公司工作,形成就业创业的良性循环。在黄聪的健康管理公司,三分之二的健身教练是退役运动员。“我是退役的赛艇运动员,经历过再就业的困难,也知道怎么克服困难,希望用我的经验带动更多退役运动员顺利度过职业转换期。”
现在,许多省份不仅为今年的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工作忙碌着,还提前准备起了明年的培训工作。“今年全运会结束后,明年会迎来运动员退役的一个高潮,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保证每位运动员离开赛场后能不惧职场,顺利过渡到新的工作岗位。”赵爱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