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赛场他们如何生存?——黑龙江省运动员退役就业情况调查

引言:今年是全运会年,运动员退役后的走向问题又将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此处转载一篇黑龙江省《新晚报》关于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的报道,原文链接为:http://xwb.my399.com/html/2013-08/11/content_12094692.htm,其中黑龙江省体育局服务退役工作的有关部门主动联系媒体,把宣传工作做到前面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告别赛场他们如何生存?——黑龙江省运动员退役就业情况调查

转载自《新晚报》2013年8月11日B05版

    采访 本刊记者王明琛

 

        据黑龙江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关潮介绍,我省每年都要面临大批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问题。不算2013年,近三年共有275名运动员退役。其中,2010年最多达到128人,2012年为109人,2011年最少为38人,而2009年之前,我省退役未安置人员达到181人。

        处理不好退役运动员的积压难题,会极大挫伤竞技体育的发展。为此,2010年4月9日,黑龙江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成立了全国首家“运动员再就业指导工作室”。中心成立之初,实际接管了456名退役运动员。经过三年多的运作,他们通过再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目前有23人留队任教,394人申请自主择业,享受一次性经济补偿。而来自2012年底的一组就业数据显示:近50%的运动员自谋职业,创办公司、店铺、经营电脑体育彩票,30%的运动员从事和体育相关的职业,10%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从整体上来说,世界冠军、全运会冠军一般都留队执教,而一些商业气氛浓的体育项目,如篮球、乒乓球、滑冰、滑雪等运动员就业较容易,而如举重、摔跤、柔道、射击、自行车等老百姓不擅长的项目,就业更困难一些。

    关潮说,起初,很多退役运动员对自主择业模式有顾虑,不肯签。为此,体育人才服务中心在成立之初,不但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测评,还举办了大面积培训。2011年,他们组织退役运动员培训达15次24项,参加培训的退役运动员共306人,达551人次。在取得明显效果后,中心调整策略,逐渐转型到注重就业率,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2012年的培训为8次11项,参加培训人数为218人和422人次,平均每人不到两次。而2013年适逢全运会年,参加培训人数较少,也达到了近100人。在这些努力下,退役运动员对自主择业的模式逐渐认可,从2010年到2013年,申请自主择业的退役运动员人数分别达到了182人、59人、89人和64人。

 

        第12届全运会还未全面打响,就传来我省多名体坛名将宣布全运会后退役的消息,但大多数非明星运动员保障力度薄弱,退役后如何重新择业,已成为体育界公认的难题。那么,目前黑龙江省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及职业选择状况怎么样?困境在哪里?有什么应对措施?效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过去的一周里,记者走访了多个运动队,接触了大量的在职运动员和退役运动员。

        据关潮介绍,我省目前仍有39名退役运动员没有找到理想的出路。黑龙江省体育局机关党委副书记蔡秀丽深有感触地说,我省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主要是因为文化层次不够。很多从事体育的孩子,大多从小聪明、脑子活、淘气、厌学,对体育悟性很高,但文化课往往很难坚持下来。

         文化有缺失工作技能差,是运动员退役后的短板。成为万人瞩目的体育明星,无疑是所有运动员的人生梦想。可一旦梦碎,他们马上要面临生存无着的尴尬境地。

    一般来说,乒乓球运动员从五六岁开始就要进行专业性训练,射击、摔跤则要到十五六岁。这种“训练为主,学习为辅”的专业队模式,让他们把最好的学习时光都放到了训练场上,相对其他人群,文化缺失是不可避免的。而很多项目的运动员到了十八九岁就要考虑转型(冬季项目能打到二十五六的都很少、乒乓球项目的淘汰率更高),这也成为了他们就业的最大障碍。事实证明,我省退役运动员通过上学深造实现转型的成功率非常低,这和他们文化底子薄有很大关系。蔡书记介绍说,他们打算把体育人才根植在高校的土壤中,要建立中国冰雪运动学校和黑龙江省冰雪职业学院(也含夏季体育项目),实现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体教结合的一体化。蔡书记还提到,退役运动员在工作技能上也有问题。除了自己所学的体育项目,他们几乎别无所长,选择面窄,适合他们的岗位越来越少,在就业高位对接时,往往优势变成劣势,劣势也变得更突出。而且在专业队时,运动员在队里有那么多人伺候自己,所有的环节、人力物力都围着他转。就像现在很多家长,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要管,替他们做的太多,无比的优越感,使得他们步入社会后难免无所适从。

    当然,退役运动员一旦能摆正位置,放下身段,自身独有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关潮告诉记者,运动员在长期枯燥训练中磨练出来的意志品质,是其他任何领域的人都比不了的。而且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来说,当教练大多会出类拔萃。更重要的是,运动员在多年的训练中,对内在动力有着深刻的体会。运动员习惯了自我加压,设定目标,然后通过努力去实现。而这样一种模式不仅适用于运动场,也能通吃职场。

 

    退役运动员就业难,实际上凸显了一个现实:过去那种靠搞体育改变命运的观念已经过时了,进入专业队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拿到一个铁饭碗。只有真正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及早进行人生规划,才能找到金饭碗。

    蔡书记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就业的弱势群体,退役运动员必须要转变观念。如果不能靠着明星效应代言广告、拉赞助,就不如务实。一些人认为我既然为国家付出那么多,退役时带着一身伤病,国家就要管我一辈子。所以他们在择业时,心理和观念都还扭不过这个弯,即使免费参加各种就业培训,他们也不爱去。在这方面,孔明月和李照国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孔明月和李照国都是我省前拳击运动员,一起在2002年退役。退役后,孔明月干过饭店的后厨,晚上帮人出摊卖鞋,后来还到大兴安岭的木材队搬木头,工地上当过电工。李照国也同样艰辛,他曾在绥芬河、北京做过服装生意,结果赔了钱,后来到山东日照白天炸麻花,晚上做烧烤生意,煞是辛苦,2005年回哈尔滨和家人的一个朋友做木材生意,也就是能勉强维持吃喝。2010年底,他俩迎来了命运的契机,参加了在广州由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举办的全国首期退役运动员体育经纪人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班,并成功结业。后来,两人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投资50万元创办了黑龙江省争辉体育经纪公司。最初时,孔明月和李照国联系业务非常艰难,有些公司根本就不让他们进。在积累一定经验后,他们先后成功承办了多项运动赛事,从此两人的事业正式上了轨道。

    而相比于孔明月和李照国,对于大多数运动员来说,直到退役那天,他们才开始认真考虑去做什么,只会让自己的人生陷入被动。运动员退役后,给予补偿金只能救一时之急,重要的是及早进行人生规划,掌握一门谋生手段,才是真正的出路。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