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3年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培训班圆满结束
(河北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供稿 2013年8月12日)
7月14日至8月12日,“河北省2013年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培训班”在石家庄举行,来自河北省11个训练单位19个项目共73名退役运动员参加了近一个月的培训。主办单位河北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在以往培训班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办班模式,增强培训效果,取得良好反响。培训结束时,有13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今年是全运会年,也是河北省连续第四年举办运动员职业转换培训班,参训人数为历年来最多。全运会比赛即将全面打响,本期培训班能否办好,能否让退役运动员满意,对于稳定运动队军心、鼓舞在役运动员训练激情和比赛斗志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在前几期班的基础上,今年河北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依照体育总局人力中心研制的“职业转换培训班指导方案”,借鉴发达省份的成功经验,本着培训导向就业的指导思想和为运动员负责的态度,在培训组织形式、课程设置、师资选聘、就业信息等方面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一是课程外包,培训效果明显提高。今年,主办单位将培训课程全部外包,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目的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专业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的力量,把运动员职业培训工作做的更专业。通过采取这种新的培训组织方式,本次培训班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首先,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重新的研究开发,培训课程更加贴近就业市场和运动员需求。培训前,主办方与承包方——河北搜才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多次沟通、反复交换意见,充分发挥了专业机构了解社会需求、体育部门了解运动员特点的优势,把社会需求和运动员需要有机结合,“缺什么,补什么”,培训课程更加实用有效。培训主要课程有运动员职业指导、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及测评、自我管理、职场礼仪、理财常识、语言表达、法律常识、常用文体写作、市场营销概论、计算机基础知识、求职面试技巧、运动员保障政策等等。其次,扩大了师资选聘范围,提高了师资质量。充分利用河北省最早、最大从事人力资源外包和猎头寻聘的专业人才服务机构(合作单位)的资源优势,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面向社会、面向全国通过多种渠道搜寻、筛选授课讲师,并实行试讲,竞争上岗,有效地提升了师资水平。再次,引入评估淘汰机制。一是安排专人全程随堂听课,对讲师授课效果进行评估;二是让参训队员对讲师授课效果进行评估,对综合评估较差、满意度最低的2—3名,主办方将责令培训机构在下期的培训中调整、更换。
二是以“学得会,用得上”为目的,坚持以“练”为主的培训方式。反复训练是养成习惯的最有效手段。运动员多年从事运动训练,对枯燥的填鸭式的理论教学往往“犯困”,对反复训练却颇有耐心和心得。为此,培训班采取了专家讲座和模拟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突出模拟演练环节。老师讲完后留出大量时间让运动员们当场演练,并检查、点评、纠正,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以致用,学有所获,确保学员“坐得住、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使退役运动员学到想学的东西,学到管用的东西,培训质量效果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是定向收集、现场发布招聘信息,举办“双选见面会”。培训导向就业,就业是培训的最终目的。为了使就业推荐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在开班之前培训主办方就对参训队员的就业意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调查的分析结果,在培训后期针对其就业实际需求,利用河北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承办的“体育职业信息网”(全国最大的体育行业招聘网站),定向收集了20个单位的53条招聘信息,制成展板,在教室里为运动员展出,并指导运动员应聘联系。培训合作单位则发挥其自有的河北搜才网(全省最大的综合招聘网站)的资源优势,免费为运动员发布信息、推荐就业。同时,培训机构还联系了15家省内知名企业到培训基地,举办了现场双向选择招聘会,并组织运动员到招聘需求最大的健身俱乐部实地观摩体验,引导运动员积极与招聘单位面对面直接交流、互动。招聘会结束当天即有13名运动员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
另外,培训班进一步完善了上课、请假、就餐、住宿、安全保卫等各项管理制度,细化了管理服务和后勤保障环节。同时,增加了结业考试环节,考试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成绩优异者另外颁发“优秀学员证书”,激发了全体学员的学习动力,端正了其学习态度,进一步保证了培训效果。
河北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采取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培训班的质量和效果,给即将退役的运动员的职业转型带来了切实帮助。培训结束后,退役运动员普遍表示,通过参加培训班他们在走向社会前调整了心态,转变了观念,掌握了一定的基础职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为他们顺利转型提供了指引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