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简报(第4期)
青海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试点工作结束
青海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试点工作近期基本结束,试点工作取得了实际效果。
按照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西宁市湟中县、大通县和海东市乐都区、互助县、平安县、民和县作为试点地区,及时组织成立普查机构,制定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抽调基层普查人员进行培训并立即展开了实地普查。截至3月25日,六县(区)普查表的填写和初次审核已经全部完成,并已进入数据录入阶段。在试点工作中,省普查办分组对各县(区)进行了实地检查指导,在掌握基本情况、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帮助解决试点县的疑难问题。试点工作结束后,省普查办对试点工作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及时进行汇总,并列出解决办法,下发至全省各级普查办,为各地下一步普查工作提供了帮助和指导。
体育场地普查试点县(区)各显身手开展普查工作
在我省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试点工作中,六个县(区)各展其能,各具特色。
互助县基层普查工作开展最早,完成最快,体育部门领导亲临一线组织,在乡村级体育场地实地普查中采用先与乡镇领导沟通约定,普查、签字、盖章一次完成的形式,避免了工作的重复性。乐都区在实地普查中采用先写场地说明,再分别填表的形式,使每个体育场地有一张“临时身份证”,对表格复核、场地存档提供了便利和参考。湟中县举办县级普查员培训时邀请省普查办人员进行辅导,现场解答疑难问题,基层普查任务完成较快。平安县在实地登记测量中用小板注明场地名称等要素,将场地、普查员和场地标记巧妙结合到照片中,有利于表格审核和场地资料存档。大通县普查工作方案、培训计划和人员分工细致,组织严密。普查工作骨干业务熟练、经验丰富、作风扎实。民和县普查登记表填写规范、认真,教育系统表格采用机打形式,便于修改和电子存档。登记表存放、归整有序。
所有试点县(区)均采取场地普查登记表与场地照片相互匹配的方式,大多数普查人员采用先用铅笔预填,审核后再修改完成的办法填写登记表,避免了部分登记表重新盖章等问题。
近期普查动态:
西宁市湟源县、城西区、城东区分别于3月10、11日、13日进行普查员培训,并展开实地普查。
果洛州于3月12日成立州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和培训方案。截至3月24日,玛沁县已基本完成测量、填表工作。
玉树州已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州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州普查办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并于3月21日起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州级普查员培训。
海南州兴海县已成立领导小组并于3月21—22日进行了普查员培训。
海西州天峻县、茫崖行委、大柴旦行委目前已经完成实地普查工作,进入表格初审阶段。德令哈市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并于3月15日正式启动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