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体育总局射运中心组织开展“讲述历史 宣讲荣誉”主题活动。通过组织青年干部参与宣讲中心荣誉,让中心干部职工和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更好地了解一代代射击射箭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勇创佳绩的光荣历史,不断增强为国争光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更好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从射击射箭奥运冠军成长之路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在奥运赛场上为祖国赢得更大荣誉,用实际行动向建党100周年献礼。本期播出:《杨凌——拥有一颗“大心脏”的神枪手》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射击男子10米移动靶冠军
2000年悉尼奥运会射击男子10米移动靶冠军
射击之路从“玩儿”开始
杨凌 1972 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从小就很聪明,但也很贪玩儿。小时候,他特别喜欢玩同学的玩具枪, 但家里条件有限,父亲就给他做了一把木枪。杨凌对这把木枪爱不释手,整天拿着枪瞄这儿瞄那儿的。
1986 年,杨凌上初中。那时候,射击队到他所在的学校招人,一进门就招呼 :“我是射击队的,来挑人。谁对射击感兴趣,不管男女同学,都跟我走。”
贪玩儿的杨凌虽然没太弄明白怎么回事,但一想到能“玩儿枪”,就非常积极地站起来举手报名了。
但想要“玩儿枪”并不容易,报名的孩子们还要经过选拔,才能正式开始练习射击。选拔考试,就是用胳膊平端砖头、竖夹纸片。杨凌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考查他们的臂力和稳定性。在那次选拔中,杨凌的表现并不好,现场负责选拔的教练对他的成绩也不太满意。不过最终杨凌还是入选了,因为教练觉得,他有拿冠军的“福相”。就这样,杨凌进入了业余体校射击队。
进入业余体校射击队后,杨凌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上课, 他每天都要骑车去业余体校训练,而且, 这一切都是瞒着父母进行的。由于每天放学后要马不停蹄地去体校,路上花费的时间,加上每天 3 个小时的训练时间, 大大挤压了杨凌学习的时间,他的学习成绩也由此受到了影响。这时,学射击的事儿彻底瞒不住了,自行车也被父母扣下了。父母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不希望练射击影响他的学业。
但让父母没想到的是,杨凌对射击的热情,不是那么容易被浇灭的。没有了自行车,他就每天坐公交车去,钱不够甚至还走着去过射击队。原因很简单 :“就是觉得好玩儿,一去靶场就特别舒服。”
进入业余体校射击队之后,杨凌在射击方面的天赋很快就显现出来。刚进队时,在一次卧射测试中,杨凌射出的3 发子弹间隔得很近,但动作没有走样, 枪端得很稳。这说明他的稳定性很好。
在入队后的第一次正式比赛中,杨凌发挥得比较出色,拿到了第四名。不过也是因为一直抱着“玩儿”的心态, 有一些技术动作他总是做不出来。教练也着急了,给他下了最后通牒。“教练让我对着空墙训练一个动作,并且给我一周的时间,如果再练不好,就不能留在队里了。”杨凌回忆说。
这个小插曲,让杨凌在射击运动上收起了最开始“玩儿”的心态。
事实上,杨凌虽然在定靶射击的稳定性上不是很好,但在移动靶射击的稳定性方面却很有优势,那些年在北京市一年两次的射击锦标赛上,他几乎包揽了所有 10 米移动靶的冠军。
大赛脱靶为他敲响“警钟”
1988 年,在“摸枪”两年后,16 岁的杨凌正式进入北京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成为这个中专学校的射击运动员。之后不到半年,1989 年,他被选调进了北京队。
正式进入北京队后,杨凌的射击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甚至一度到了被淘汰的边缘。
1991 年,杨凌第一次代表北京射击队参加全国射击锦标赛。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而过程和结果都令他感到非常意外。比赛中,杨凌先是打了 5发 10 环,当时自我感觉很不错,但没想到,第六发子弹射出后,只听到靶台后墙上的钢板发出了巨大的一声响,杨凌蒙了,他竟然打脱靶了。随后的 14 发, 他打了 13 发 10 环,1 发 9 环。 最终, 他的成绩仅仅排名第六。
“脱靶的那一声特别响,像是警钟一样。”多年后,杨凌回忆起来仍然印象深刻。
此后,杨凌加紧苦练,成绩逐渐上升, 在 1993 年被选拔进了国家队。进入国家队后,新的考验也是接连不断。
移动靶分慢速和快速两个阶段射击, 杨凌在练习慢速时,习惯在最后一刻才击发。事实上,越是到后面,动作的变化就越大,力量也容易保持不好,所以教练对杨凌的要求是,要在进入瞄区的第一时间击发,但他总是做不到。
1995 年冬训的一天,眼看亚特兰大奥运会越来越近了,杨凌决定对自己“狠” 一点 :“即便是今天成绩非常不理想,远弹满天飞,我也一定要把动作做出来, 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果断击发。”果然,在放弃了对成绩的要求后,杨凌的心态完全放松了,那天的训练他打得非常好,自信心也建立起来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回忆自己在 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第一次获得金牌的经历,杨凌总是喜欢用一句话概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杨凌因故未能参加奥运会前在亚特兰大举行的热身赛,险些无缘亚特兰大 奥运会。这并不是唯一的插曲,杨凌的眼睛上长了麦粒肿。这对常人来说也许 不是多大的事儿,但对于一名射击运动 员来说,可是非常折磨人的病痛。杨凌说: “每次举枪,我的上眼皮都会感受到强烈的疼痛感,严重时根本睁不开眼睛,没法瞄准。那时候我手凉,打每一枪之前自己先把手放在眼睛上冰一下,确保能 够睁开一点儿。”不过,杨凌也没把这点儿小病当回事,趁着春节假期,他瞒着教练自己一个人就去做了个小手术,把眼睛的这个问题解决了。
尽管经历了不少挫折,但这些始终没有影响到杨凌参加奥运会的信心和决心。
1996 年是难忘的一年
1996 年对于杨凌来说,无疑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时间节点之一。在这一年, 他打破了世界纪录,拿到了奥运会冠军。而这其中的过程,却又是跌宕起伏的。
杨凌有个习惯, 他在打枪的时候, 喜欢枪沉一点,所以,他的枪基本都在超重的边缘,“轻了没感觉”。但没想到,就是这个习惯,让他在这个奥运年里两次因为枪支超重,在比赛前必须临时给枪减重。
1996 年世界杯捷克站的比赛,对于杨凌来说好像是一次抛砖引玉的考验。在那次比赛中,他的枪在赛前检查中超重,只能临时想办法减重。拿着减重后的枪参赛,杨凌打得一塌糊涂。
但在这之后的意大利站,却成了杨凌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比赛,甚至超越了两次奥运会夺冠的记忆。由于捷克站发挥不佳,而奥运会已经近在眼前,意大利站的比赛,是杨凌找回状态和自信心的最后机会,他没有辜负自己,在比赛中打破了资格赛和决赛的世界纪录。杨凌说 :“那场比赛打得很艰难,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教练跟我说,你不用这么兴奋,虽然破了世界纪录,但是‘好10 环’的成功率不是很高。当时我的心就静下来了,最后顺利地拿到了冠军。” 那是杨凌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破世界纪录,他说 :“打完了好久我还在发抖,很享受那种感觉,破纪录比拿冠军还让人高兴。”
因为有了捷克站枪超重的教训,回国之后,杨凌每天都会称一称枪的重量, 就怕再次发生赛前枪超重的“悲剧”,但没想到,到了亚特兰大,他的枪再一次超重了。
奥运会终于来了,杨凌随队进驻了奥运村。“一到亚特兰大,感觉状态特别好。”杨凌说。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在赛前的枪支检查中,可能是由于当地气候和空气中湿度不同,杨凌的枪再次超重了。他不得不赶紧拿着枪去比赛的维修点处理减重,减掉了近 200 克。
“那个时候距离开赛还有三四天的时间,我那个项目的比赛是在第七个比赛日进行。赛前的这些天,我一直在闹心。” 杨凌说。虽然心里不安,不过之前刚刚有过赛前临时给枪减重的经历,他还是尽量稳住了自己的情绪,“还好我是个心比较大的人,比赛之前的训练一直打得不好,但我也没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该干嘛干嘛”。
直到杨凌的项目比赛前一天,在赛前训练的最后一个小时,他终于找到了感觉,“找到感觉之后,自信就回来了”。第二天的比赛,杨凌状态神勇,以总成绩 685.8 环夺得奥运会冠军。
蝉联之路惊心动魄
在射击界有句话 :蝉联奥运会冠军的人高不可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射击项目虽然对运动员的年龄要求不高, 但是真正到了奥运会赛场,对选手的心理素质要求非常高,越是卫冕者、名将, 越容易背包袱。
在杨凌之前,中国射击队没有人能在奥运会上蝉联冠军。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杨凌成名了,头顶着世界纪录保持者和奥运冠军的光环。在外界看来,他成功了,而在业内,大家却都不看好他还能在 2000 年悉尼奥运会上有所建树。
“1996 年拿了奥运会冠军之 后,1997 年我还一直在拿冠军,状态也不错。但到了 1997 年底,突然就找不到感觉了,怎么打都没有,一打比赛成绩就下滑, 排名老是在 6~8 名,很多时候都进不了决赛,我自己都不知道当时怎么了。”
2000 年悉尼奥运会之前,杨凌压力挺大,“所有人都在说,射击项目没有人能蝉联奥运会冠军,大家都不看好我, 这种声音也传到了我的耳朵里”。杨凌事后分析,其实那个时候自己还是有些飘了,不接地气,没有踏踏实实去训练。杨凌说 :“任何一个运动员,不踏踏实实训练,光指望吃老本,吃一年还行,第二年肯定就完了。”
有了这样的认知,杨凌还是放平心态踏踏实实备战悉尼奥运会。到了悉尼, 他在赛前几天的训练状态仍然很不好。但好在他有一颗“大心脏”,这样的心态,也最终帮助他在悉尼一路跌宕起伏地走到了最后。
决赛非常精彩,也非常曲折。杨凌开局领先,但他的争冠对手摩尔多万状态也不错。双方你来我往交替领先,打完第九发,对手超越了杨凌。最后一发, 杨凌平静的脸上看不到什么波澜,追随目标稳稳扣动扳机,他再次反超对手! 赢了对手 0.1 环!
知道自己夺冠之后,杨凌脸上终于有了表情。他微微一笑,转身,向看台方向振臂,然后举起自己的枪亲吻了一下,放下,此时他的脸上已经笑开花了。
“大心脏”的杨凌成为第一位蝉联奥运会冠军的中国射击选手。在 2007 年的国际射击联合会成立 100 周年庆典活动上,国际射联在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来自世界各地的“神枪手”,授予“终身射击冠军”大奖,其中就包括王义夫和杨凌。
青年宣讲人 | 刘思会(党委办公室)
指导老师 | 郑珊珊
音频剪辑 | 王展奇 彭丽霖 段怡君(实习生)
编辑 | 裴娓娓
校审 | 刘思会
审核 | 王树宁
文稿来源 | 《奥运冠军成长之路》
国家体育总局版权所有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承办
国家体育总局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2号 邮政编码:100763
联系电话:010-87182008 信访电话:010-87182116 / 87182045 网站联系电话:010-87182998 / 87182280
网站标识码:bm33000001 京ICP备0507099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5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