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体育总局射运中心组织开展“讲述历史 宣讲荣誉”主题活动。通过组织青年干部参与宣讲中心荣誉,让中心干部职工和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更好地了解一代代射击射箭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勇创佳绩的光荣历史,不断增强为国争光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更好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从射击射箭奥运冠军成长之路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在奥运赛场上为祖国赢得更大荣誉,用实际行动向建党100周年献礼。本期播出:《李对红——这个世界只有我和枪》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射击女子25米运动手枪冠军
射击姐妹花
1990年9月,北京亚运会赛场。
北京射击场上的枪声如炒蹦豆般紧一阵慢一阵地爆响着,空气中弥漫着亚运大赛特有的紧张气氛。
中国射击队总教练赵国瑞站在人群中,紧紧盯着前方靶位上许海峰那挺拔刚毅的背影。
突然,一个姑娘挤过来,踮起脚尖往许海峰那边张望。赵国瑞发现了她, 有点儿气恼地扬起手中的小文件包,敲了姑娘的脑袋一下。
“干吗打我!”姑娘扭过头,见是总教练,不禁撒娇地嗔怪道。
“你跑到这来干什么?”赵国瑞知道李对红刚刚打完预赛,一会儿就要参加决赛,“还不快回去休息!”
姑娘笑了 :“您再好好看看,我是双红!”
赵国瑞一怔,随即抱歉地摇摇头:“又认错了。”
自称“双红”的姑娘觉得挺好玩。亚运会射击比赛刚刚打响,她已不下10次地应付了这种“认错人”的场面。刚才在女子手枪比赛场地,她正静观李对红比赛,不止一个外国选手过来问她 :“打完啦?打得怎么样?”她淘气地笑笑,摇摇头,再指指靶位上的李对红。对方这边看看,那边望望,顿时满脸惊诧。玩笑开够了,她才说:“我叫双红,是对红的姐姐。”
孪生小姐妹,一对神枪手。双红与对红,1970年1月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她俩同样高矮,同样胖瘦,有着同样圆圆的脸庞,同样大大的眼睛,也有着同样的性格,同样的爱好。不同的只是, 妹妹李对红进步更快些,从八一队闯进国家队后,参加了北京亚运会 ;而仍然留在八一队的李双红,此刻只是妹妹的忠实观众。
不过, 李对红走上射击这条道路, 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她的姐姐。
李对红是 2岁开始练射击的。当时,大庆市招射击队员,派了一些人到各小学挑人。她那会儿胆子小,不敢打枪, 人家问谁愿意去射击队,她没吭气。可双红胆大,她站起来说 :“我去 !”
李双红去练了一个多月,到市里参加比赛,成绩还挺好。学校的体育老师告诉后来对红的启蒙教练苏惠德说,双红还有个妹妹叫对红,她俩是双胞胎。苏教练可能觉得双胞胎性格都一样,就找到对红,让她也参加射击队。
对红去了,和姐姐双红比,她算是被动的。所以,李对红说,她首先要感谢姐姐,如果当初她不站起来喊一声“我去”,自己也不会有今天。
靠实力争取机会
时间回溯到 1985年9月,郑州。
第1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射击比赛的枪声,强烈刺激着李对红的心。表面上,她装得若无其事,每天像影子似地跟着解放军代表队的队员们在射击场进进出出,可一到比赛,别人走上靶位,她却只能静坐在观众席上,眼睛默默地盯着前方,好像聚精会神,又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她失神的眸子里,交织着渴望、忧虑、不服、憧憬,与15岁的年龄极不相称。
当时带队的解放军代表团副团长海启绵每每看到这情景,总免不了叹口气: “唉!可惜对红不能参赛。”
当然,这并非她的过错。
全国青运会前,有两个代表团同时为李对红报了名,双方在一场互不相让的“官司”中据理力争,都想证明李对 红属于本队。李对红被告知 :在权威机构最终作出裁决前,你不能代表任何一方参加任何正式比赛。
15岁,正是充满幻想的年龄。可第一次来到全国比赛的赛场,却不能参赛。那滋味,该有多难受!那是李对红第一次遭受打击,她没少掉眼泪。
是金子总会发光。1987年,李对红被选入国家射击队,接着就参加了一连串的国际比赛,这时她的枪法已经渐入佳境。当年3月,在古巴举行的射击世界杯比赛中,李对红一鸣惊人,以587环的成绩夺得女子运动手枪项目的冠军。4月,转战墨西哥,她再度获得该项目冠军。9月再战汉城,获得女子气手枪冠军和运动手枪亚军。
有挫折才更渴望成功
1990 年,北京,亚运会女子运动手枪的最后决赛打响了。
参加决赛的8名中外选手一字排开, 站在各自的靶位上。前方25米处,8只墨绿色的靶牌随着裁判员的口令时隐时现。靶牌每出现一次,逗留的时间为3秒钟,而这3秒所引发的,便是一阵震耳欲聋的枪声。
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有人悄悄问双红 :“怎么样,对红能顶住吗 ?”
“没问题。”双红显得胸有成竹,“对我妹妹来说,打速射是一种享受。”
的确,对红此刻惬意极了,完全进入了枪人合一的最佳境界。身后的嘈杂, 世间的纷扰,统统离她远去,仿佛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她和她心爱的手枪。
688环!李对红终于以领先第二名7环的优势,荣登亚运会女子运动手枪榜首。
女子运动手枪个人冠军、女子运动手枪团体冠军主力、女子气手枪个人亚军、女子气手枪团体冠军成员。
李对红胸前挂上了 3 枚金牌、1 枚银牌,第 11 届亚运会无疑成了她重现英姿的舞台。
双红评价她 :“我妹妹是那样的人,她要办的事,就一定得办成。”
亚运会前,李对红随中国射击队赴苏联参加第45届世界射击锦标赛, 这是国际射联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比赛。赛前,谁也没对她抱太大希望,不过是提供一次机会,为亚运会热热身而已。谁知,她竟夺回一块铜牌。别人为她庆幸, 向她祝贺,她却不以为然,连称遗憾:“和亚军环数相等,和冠军就差1环 !”
她失去了许多时间,所以才更珍惜每一个机会。她遭受过严重挫折,所以才更渴望每一次成功。
回顾自己的运动生涯,李对红感慨地说 :“回顾我的射击之路,不顺的时候多,顺利的时候少。不过,我现在也想开了,人不可能一帆风顺,身处逆境虽然不好受,却真能锻炼人。既然热爱自己的事业,就应该有一股韧劲儿,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不能放弃努力,直到实现自己的目标。”
亚特兰大问鼎冠军
女子25米运动手枪自 1984年开始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过去的3届奥运会,中国队每届都有选手参赛,除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其余两届都有中国选手进入决赛。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李对红以680环获得该项目的银牌。在巴塞罗那比赛之时,远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早就准备好了鞭炮,但是李对红没能站上最高领奖台多少让他们有些遗憾。李对红揣着银牌回到家乡时,父亲特意拿出没有燃放的几挂鞭炮,对她说:“下届咱们拿金牌。”
她咬了咬牙,回答了两个字 :“一定!”
在第二年的世界军体运动会上,李对红又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队,捧回女子手枪个人冠军,并打破了该运动会纪录。只要是她和她的队友们参加了哪个国际赛事,女子手枪团体项目的冠军多半就是她们的。然而,别看她和整个中国队的女子手枪实力那么雄厚,但大家始终心存着一个遗憾——还从未拿过女子个人世界冠军。
1995 年初,原男队的主力选手、大名鼎鼎的射坛老将许海峰退役,担任起了中国女队手枪班的主教练。一上任,他便给大家提出了尽快实现“金牌突破”的目标。李对红心中更是充满了这种渴望。
要拿世界冠军,首先就得过好一个关口——决赛。中国女选手每次大赛都有 80% 以上的把握进入决赛,而往往又是在这最后、最紧要的关头总显得火候稍稍差那么一点点。差距不在技术上, 而是在心理上。心理素质好对射击运动员来说,无疑是最必须具有的条件。进入亚特兰大奥运会集训以来,打好决赛,已成为李对红与队友们每日必有的训练内容。
在那些紧张备战的日日夜夜,一次又一次地扣动扳机,几乎成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有一次,在完成了一组训练之后, 许海峰问李对红 :“你感觉怎么样?”李对红很满意地说:“我认为还可以!”“还可以?”许海峰打开连接着靶子的笔记本电脑,指着上面的一连串技术统计数据说 :“你有两发子弹击发的时间慢了两秒。”这让李对红有些无地自容,也让她的心开始沉稳下来。奥运会是世界上最顶尖高手的对决,胜负就在毫厘之间,而且这毫厘之间的差距就蕴含在平时这千万次的击发瞬间里。
亚特兰大奥运会前,有记者问李对红对拿奥运冠军有没有信心。
她笑笑说 :“有希望,没把握。”
此刻,站在大家面前的她已经是一个沉稳、冷静的射击“老”将。
1996 年7月26日, 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25米运动手枪比赛中,26岁的李对红终于如愿以偿,以绝对优势获得冠军。687.9环的总成绩,打破了奥运会决赛纪录,甩开第二名 3.1 环之多。她的这枚金牌,也将当时笼罩在中国射击队头上的阴影一扫而光。
青年宣讲人 | 裴娓娓(党委办公室)
指导老师 | 郑珊珊
音频剪辑 | 王展奇 彭丽霖 段怡君(实习生)
编辑 | 裴娓娓
校审 | 刘思会
审核 | 王树宁
文稿来源 | 《奥运冠军成长之路》
国家体育总局版权所有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承办
国家体育总局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2号 邮政编码:100763
联系电话:010-87182008 信访电话:010-87182116 / 87182045 网站联系电话:010-87182998 / 87182280
网站标识码:bm33000001 京ICP备0507099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5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