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身无处不在 社体指导员作用凸显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戟门广场,是北京市一个普通的健身站点。每逢周四至周日上午,这里都会聚集数百名来自京城各地的健身爱好者,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唐可明和她的健身团队会在这里为大家提供免费的健身指导,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慕名而来。
2002年,唐可明获得了一级社体指导员证书,真正走上了群众体育健身指导这条路。她回忆说:“那时候社会上已经有人在街头巷尾指导老百姓锻炼了,但社体指导员却不多,这个称谓大家也还很陌生,很多人不知道是做什么的,现在一说就知道是领着大家一起健身的。”十年来,唐可明身边也慢慢发生着改变,“学生多了,同行也多了,身边的人从不会健身,无处健身,不知道怎么健身,到现在不仅有人组织有人指导,而且指导越来越科学。整个行业的管理和培训,也越来越规范。”
唐可明的经历,也是近10年来我国社体指导员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健身的需求从“我要健身”上升为“我要科学健身”,社体指导员就显得愈加重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中,有70%的人选择在公共体育场所接受社体指导员的健身指导,丰富着人们的精神和生活。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后,社体指导员发展也就此进入快速轨道。仅三年时间就壮大了30多万人,达到75万余人。
2010年7月,筹备多时的中国社体指导员协会正式成立,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局长助理晓敏分别担任名誉会长与会长。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区市成立了省级社体指导员协会,而且这个便民惠民的网络正在快速扩大。
此外,在经费上,国家还明确规定将群体经费的10%用于社体指导员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经济保障。
正如中国社体指导员协会副秘书长闫树文所说:“建设这样一支队伍,不仅是国家、政府便民、利民、爱民的执政理念在体育事业上的传递,也是生活水平提升后,老百姓对幸福生活、对体育锻炼的内在需求。”十年来,社体指导员队伍的快速发展壮大,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全民健身伟业的蓬勃。
(卢 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