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板滑雪:冒险者的勇敢游戏

  单板滑雪看似是和自由式滑雪“一母同胞”的兄弟,但有别于有着悠久历史的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诞生仅不到60年。受朋克文化和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共同影响,单板滑雪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运动文化。

  单板滑雪是特立独行的。它的诞生是来源于冲浪板,最初被认为是对传统滑雪的背叛,因此不少雪场不允许单板滑雪板入内,但这却正中它的拥趸们下怀,完美符合他们希望颠覆传统的思想,构建全新生活方式的愿景。这些朋克少年们身着古怪又新潮的服装,将街头文化融入滑雪,动作姿态自由粗放,而且喜欢播放震耳欲聋的音乐,这一切都与传统滑雪背道而驰。

  然而这项运动发展速度飞快。据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单板滑雪爱好者人数的激增,很多滑雪场的单板滑雪人数超过了传统双板滑雪人数。出于商业市场的考虑,滑雪产业发达的欧美和日本的大多数滑雪场已经逐渐开始接纳了单板这项新兴的滑雪运动,并开辟出不同的场地,允许单板滑雪者享有自己的雪道。一些滑雪场甚至为迎合单板滑雪者的特殊需要,开始建造铁杆、雪包、U槽、障碍坡面等等一些特殊地形,一些完全为了单板滑雪者而设计建造的滑雪公园取得了空前成功。

  去掉传统体育运动对技术化和制度化的过度追求甚至束缚,倡导自由、个性、风格,新兴文化一直影响单板滑雪至今,这使得它年轻而充满生机,同时也使得单板滑雪难以被主流竞技吸收。直到1998年长野冬奥会单板滑雪才进入冬奥会。但彼时X Games和Gravity Games等大型商业赛事已经非常成熟,也使单板滑雪运动的曝光度更加频繁。直到今日,这些商业赛事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大众对于单板滑雪的喜爱和接受,单板滑雪所蕴含的新兴文化特质也在不断稀释,单板滑雪运动的文化开始逐渐融入了主流运动文化,并通过主流化过程使其成为了“普遍的可接受的”运动文化,但同时也仍然保留着自由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的内在特征。

  单板滑雪于2003年进入中国,黑、吉、辽三省相继成立专业队,运动员过百人。目前国内建造了5个比赛专用U型场地。2005年单板滑雪U型场地国家队成立后,中国单板运动员开始出现在国际赛场上。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女运动员潘磊和孙志峰首次代表中国参加冬奥会单板滑雪U型场地比赛,刘佳宇在2009年获得世锦赛冠军,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获得第4名,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摘得银牌。蔡雪桐已经6次捧起了象征世界杯总积分冠军的水晶球,成为U型场地项目中获得最多赛季总冠军的运动员,并于2020年成为首个摘得美国公开赛金牌的中国运动员。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中国单板滑雪队伍愈发壮大,实现了全项目参赛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商业赛事落地中国,其中沸雪赛事自2010年首次来到中国至今,已连续在北京成功举办九届。2017年,经国际滑雪联合会确认,赛事正式升级为沸雪北京国际雪联单板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并作为平昌冬奥会积分赛。单板滑雪的大众参与人群更是与日俱增,单板文化在中国同样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并成为了爱好者们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经过近60年的发展,鲜活的单板滑雪文化在不断延伸不断发展,但它依旧是冒险者的勇敢游戏。(转自2月25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