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农:打造特色乒羽文化 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
作为舶来品的乒乓球和羽毛球运动,经过中国本土化的多年发展,不仅在竞技水平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身文化。“打造中国特色的乒羽文化,推动两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谈到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刘晓农如此表示。
育人育才、技术创新——夯实文化基础
优秀的人才,过硬的技术是乒羽成为优势项目的主要因素,这也是乒羽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
“加强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使他们理解并践行两个项目的文化精神,是中心一直注重的工作之一。”刘晓农说,除了日常的文化课教育,每年的乒乓球队和羽毛球队都会邀请专家和社会名流进行讲座,培训内容涉及党史、对外关系等各个方面,从而全面提升运动员的文化素质。队伍也经常走进社区学校军营,前段时间在三亚的一个岛屿上,乒乓球队与边防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起到很好的效果。
刘晓农认为,乒乓球、羽毛球两个项目在技术上始终追求创新,让它们更具生命力,长盛不衰。技术创新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严谨和细致是乒乓球和羽毛球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
拼搏精神、爱国主义——彰显文化特色
“人生能有几回搏!”“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甘当铺路石”、“胜了从零开始,败了打翻身仗”……这一句句响亮的口号,代表着乒乓人的思想精华和中国乒乓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乒乓人不断奋进,从而形成了中国乒乓项目特有的乒乓精神和乒乓文化。
羽毛球从建队之初,始终张扬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代代相传。从上世纪50年代初王文教、陈福寿等华侨青年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回到祖国开创羽毛球事业开始,他们的赤子之心和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就为这个项目注入了独特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反而愈发强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为国争光是乒羽两个项目共有的精神内核。这就是中国乒羽文化的特色,是两个项目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推动力。”刘晓农说。
二次创业、三次创业——挖掘文化价值
2012年伦敦奥运会后,乒羽中心开始转变观念,进行新规划,着重加强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体育文化的价值。
“乒乓球项目是以第三次创业为整体规划,羽毛球队以第二次创业为契机,分别从项目推广、团队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树立等方面,将两个项目的文化建设融入项目整体发展中。这两个规划都将持续到2020年。”刘晓农表示。
中国羽毛球队提出“第二次创业”,就是保持创业精神,通过20年形成的吃苦在先、集体主义高于一切、亮剑精神等核心价值,重新寻找并确立创业时期的核心价值。2014乒超联赛总决赛期间,中国乒协举行公益慈善拍卖会,奥运冠军李晓霞以及名将马琳、郝帅均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共筹集到66.93万元善款,用于推进乒乓球运动在江西赣州崇义县学校的普及发展。“这是乒乓球项目第三次创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刘晓农介绍,“第三次创业”将以弘扬中国乒乓文化为核心任务,深入挖掘乒乓球运动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转变发展方式,从单一的训练、竞赛,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实现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多元、持续、健康发展。
国内发展、国际推广——拓宽文化视野
体育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需要以广泛的群众体育运动为基础。在我国,乒乓球、羽毛球两项运动的参与人数众多,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近两年,“国乒校园行”系列活动,走进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名校,深受好评。“通过校园推广,普及乒乓球运动,弘扬乒乓文化。”刘晓农说,传播乒羽文化,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社会和协会的力量。“大力推进两个协会会员制建设,通过举办会员比赛、建立会员赛积分系统、修订业余运动员等级制度等方法,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两个协会会员的行列中。”
在国际上乒羽是小众项目,因此,加强乒羽文化的国际推广,拓宽国际发展空间将是中心未来的任务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乒乓外交”开始,乒乓球在国际交往中就富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在乒乓球第三次创业中,我们把国际推广计划列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刘晓农说。
2014年,中国乒乓球学院欧洲分院在卢森堡建立,并举行了两期训练营。中心还与国际乒联合作走进非洲、加拿大、美国,进行乒乓球推广活动,都收到了良好效果。每年还吸引200多名境外运动员来华体验中国乒羽文化。
刘晓农强调,在乒羽项目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加强项目和队伍的文化建设将成为重要的内容。打造德才兼备的乒羽偶像,提升乒羽运动的价值和影响力,让中国特色的乒羽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让乒乓球、羽毛球项目更具生命力。
(周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