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惠民文化先行——天津立足全运建设体育文化强市
“要以举办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为重要契机,放开胸怀,拓宽视野,推动天津体育事业大发展,加强体育竞赛和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体育大赛功能的拓展创新,使向上的体育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求目标。”天津市“青奥会给我们的启示”报告会结束后,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如是说。
南京青奥会闭幕后,奥运精神如何“活态”传承成为关注热点,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市长黄兴国对此专门作出批示。如何通过赛事举办,给参与者和整个社会留下有价值的文化传承和精神理念,成为衡量一次运动会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准;为全运会找到“港湾”和“归宿”,也成为天津必须破解的全新课题。
一场报告会凝聚体育精神
报告会的地点专门选在去年刚刚对外开放的萨马兰奇纪念馆。这座位于天津静海县的纪念馆已被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联盟正式接纳为成员,展示了萨马兰奇先生生前收藏的珍品及其私人用品共计16000多件,成为天津重要的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中心。
李克敏说:“我们把会议选在这里召开,并在会前组织大家参观纪念馆,就是想让大家充分体会到体育的精神引领作用,感受到体育、文化和教育融合发展的理念,认识到举办一次大赛要让体育精神释放出旺盛的生命力。”
天津体育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蕴藏着天津特定的文化基因,篮球、赛马等很多现代体育项目都是由天津传入中国。天津与奥林匹克运动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907年,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张伯苓先生在天津首次提出了“中国要早日加入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梦想,使天津成为中国最早呼唤奥运的城市,浓厚的奥运情结从此根植于天津人民心中。
近年来,天津先后协办了北京奥运会,承办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等多项大型综合型体育赛事,体育精神在天津的延续从未间断。
李克敏表示:“我们要利用全运会的契机,进一步扩大体育对天津城市的影响,使人民在享受体育比赛的同时,感受体育精神的熏陶,感受现代体育所表达的理念和价值,从而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通过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提升城市品位,使天津这座城市更加生机勃勃。”
一项工程彰显体育惠民
在天津第十三届市运会总结大会上,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朱丽萍强调:“要牢固树立体育是重要民生的理念,把社区、学校作为体育精神传承的主阵地,更加关注每位市民的基本需求和全面发展,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良性互动,让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全民全运、全运惠民”,天津市为第十三届全运会确定的这一主题,凸显了天津办赛的大文化、大民生理念。而即将出台的全运惠民工程为这一主题做了最为有力的注脚。
全民健身文化活动品牌化,形成“一地一品”、“一行一品”的全民健身新格局;统筹安排公共体育场地空间布局,打造公共文体设施“一公里健身圈”;取消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推动各类人群健身活动多样化、常态化;全面落实社团备案制,积极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满足体育运动休闲需求的体育精品示范工程。一揽子工程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正在稳步推进。
李克敏介绍:“全运惠民工程将以丰富第十三届全运会文化内涵为基础,以场地设施、组织队伍、活动指导、机制体制、健身服务为重点,着力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一系列涉及全民健身的制度即将出台,广大市民群众将通过这一工程享受到举办全运会带来的巨大成果。”
一份规划推动产业升级
天津曾经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体育用品生产制造基地,“梅花牌”运动服、“中华牌”体育器械闻名遐迩。这些弥足珍贵的体育文化遗产也是发展体育产业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时至今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天津承办第十三届全运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天津发展体育产业,实现后发赶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李克敏说:“要充分利用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借势发展,《天津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经过专家论证和多方调研,正在进一步完善。通过实施这一规划,不仅能够进一步激发市民参与体育的热情,扩大体育消费,吸引社会投资,也能为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规划提出,到2020年,天津不仅要形成以体育服务业为主体,包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体育产业体系,还要打造“一轴两带多功能区”体育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努力建设成为京津冀国民运动休闲中心、区域性国际体育赛事中心、体育金融服务中心和高端体育装备制造中心。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印发后,市体育局专门召开了一次解读报告会,来自22个市相关委办局、各区县及企业、高校的300多人挤满整个会场。
“这说明大家开始真正关心和支持体育产业。”李克敏说,“体育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体育文化繁荣的表现。体育文化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牵引作用不可替代,不容忽视。伴随着天津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体育文化必将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