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试点工作情况介绍
------四川省体育局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试点工作的通知》(经济字[2004]57号)确定我省为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试点省份。为摸索出体育场地普查工作经验,我们赓即组建工作机构,及时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努力争取各方支持,经过严格的业务培训,迅速在全省铺开普查。经过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汇总总结阶段)三个多月的扎实工作,全省的场地普查试点工作已基本结束。共普查统计出体育场地44535个,其中:标准场地26196 个,非标准场地18339个。比上次普查累计增加场地26924 个(含非标准场地)。现将我省实施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试点工作的具体做法和体会作一个汇报。
一、基本作法
(一)、争取领导支持,建立普查机构
接到普查试点通知后,我们立即向省政府呈报了关于开展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有关事项的请示,副省长刘晓峰批示:“同意省体育局意见,请省政府办公厅协调各相关单位组成普查领导小组,尽快开展工作”。省政府副秘书长王东洲也作了“会同有关部门,作好此项工作”的批示。省领导的批示,是普查试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按照省领导的批示,我们顺利地联系了相关部门,成立了四川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领导小组,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保明担任组长,成员由省体育局、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农业厅、省工商局、省旅游局、省统计局、省总工会九家单位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织具体工作。
(二)、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普查培训
普查机构成立后,九厅局联合行文下发了《四川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实施方案》(川体局发[2004]8号),《实施方案》依据全国普查办的原则精神,结合四川实际明确了普查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普查目的、普查范围内容、普查方式、进度安排、质量控制、经费、奖惩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此外,我们还制发了《四川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工作评比表彰办法》、《关于对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经费补助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质量控制和审核验收工作的通知》等配套文件,编制了经费预算方案,有力地指导和推动普查试点工作的开展。
《实施方案》和相关办法出台后,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普查业务培训上。鉴于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减少了培训环节,省直接培训到县。我们将全省21个市州、187个县(市、区)按地域划分为三个片区进行普查动员培训。动员培训会集宣传、动员、布置、培训于一体,既是新闻发布会,又是动员布置会,更是普查登记业务培训会,安排紧凑,效果颇佳。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在培训期间对参训人员进行了严格的模拟考试,并要求参训人员必须是当地的普查指导员,普查工作中原则上不能调换,以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全国普查办的主持下,我们承办了四川、江西两个试点省份的普查软件培训会。为普查后期的录入汇总、微机处理作好技术准备。
(三)、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展普查
1、领导重视,组建普查队伍。继省级动员培训会后,各地迅速行动起来,逐级成立了普查机构,培训了精干的普查员队伍。各地政府对体育场地普查工作十分重视,在组织工作、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而且将普查工作业绩列为政府年度考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的市州、县区分管领导亲自挂帅,担任场地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亲自督促,亲自布置,有的甚至亲自审查普查登记表。因为有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全省的场地普查工作进展得很顺利。
2、加强宣传,争取社会支持。各地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体育场地普查工作。省上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各级大都通过新闻、报纸等形式进行宣传,有的地方还在电视台滚动播出场地普查告示;许多地区张贴、悬挂了场地普查标语;普查员在普查登记时也进行口头宣传;使体育场地普查家喻户晓,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体育场地普查工作的关注,从而对场地普查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3、明确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各地在普查工作中,严格按照省《普查实施方案》规定和“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标准,统一填报口径”的要求,市州对县区、县区对乡镇、社区进行层层落实安排布置,形成分片分线包干,责任到人,任务落实,奖罚分明的运行机制,一些市县还签定了任务责任书。有力地推动了普查登记工作的进行。
4、精益求精,保证普查质量。《实施方案》中对质量控制提出了原则要求,省普查办根据普查工作进度和掌握的情况,又及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质量控制审核验收工作的通知》,再一次对普查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省普查办还选择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及体育场地建设状况等不同类区,对成都、乐山、达州三市普查工作和质量控制进行了抽查。并派员巡逻各市州进行指导。各级普查机构对普查报表质量把关都很严格,逐级审核校正,对不合格和不符合要求的登记表返回重填。
省级汇总时,我们要求各市州将所有原始登记表,微机录入软盘和普查工作总结,普查分析报告一并上报。对原始登记表,我们进行了市州交叉复核,对微机录入软盘,由软件公司和省普查办的行家逐一进行指导、审核、验收,然后汇总。省普查办还将各地报送的数据与96年第四次普查数据和2002年统计年报进行了比较分析,保证了普查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几点体会
在普查试点工作的全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做到四个“结合”,有效地推动普查工作顺利进展。
1、“知行”结合,以知导行。
接到试点工作任务后,我们认真分析出第五次场地普查与前四次比较呈现出三个新特征:一是内涵更丰富,二是外延有扩展,三是手段更先进。根据这些新特征,领导小组认为顺利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做到“三个好”,即要有一个好的工作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要有一支好的工作队伍(要求各级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普查员队伍),要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因而,宣传发动时,我们抓住“内涵更丰富”这一特征,突出阐明场地普查不仅仅落脚在收集相关数据,推进体育场地发展这个层面,更重要是为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科学决策提供翔实的资料准备的普查意义;组建工作机构时,我们依据“外延有扩展”(普查涉及各行各业,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各种场地)这一特征,争取了财政、教育、文化、统计、工商、旅游等部门的支持,共同组成了普查领导小组。组建了以体育部门为主,多部门参与的普查员队伍。使整个普查工作在社会各界的配合支持下顺利开展。为适应“手段更先进”这一特征,根据录入汇总的工作需要,我们为21个市州配备了手提式电脑。还为各级普查员队伍配备了有明显标识的普查工作包和普查员证。此外,我们还建立了相应的责任约束机制,质量把关机制和工作激励机制。
2、“虚实”结合,求真务实。
所谓“虚”,一方面是指搞好普查工作的宣传、动员,另一方面是指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坚持统一标准,统一口径和坚持相关原则。
所谓“实”,是指整个普查工作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个方面都要从实际出发,抓落实,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推动普查工作。
比如普查方式,我们只定原则,不统一具体做法,各市、县可从当地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实施中我省各级实施单位普查方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以块为主”,通过乡镇、社区文体站(中心)或文体专干对辖区内的所有场地实施普查登记;二是“条块结合”,教育部门负责所有学校这条线的普查登记,县上组织专门负责面上的普查队伍,分片逐一对乡镇、社区实施普查登记;三是“通讯调查”,对甘孜、阿坝两州中人口极少交通不便的县份,采取通讯函调方式进行。
再如普查工作简报,我们既保持了简报宣传鼓动的“务虚”功能,更重视“工作简报”重在推动工作的“务实”作用。《工作简报》除宣传动员、信息交流,经验推广外,还专门开辟“咨询台”栏目,就普查的指标含义、填表口径、微机操作等一些具体的业务问题,进行答疑诠释,切实有效地指导和推动普查工作的进展。
对各市、县的普查经费补助,我们从实际出发,采取基本定额补助和工作量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实施,有效地调动了不同类区的工作积极性,杜绝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
3、“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在普查试点工作进程中,我们先后把经济较发达、人口密度大、体育场地多的成都市,宣传面广、措施得力、工作扎实的达州市和人多量大、工作进度快、首批完成普查任务的安岳县作为典型,将其经验向全省推广,有效地推动了全省普查试点工作。
成都市根据该市建设西部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于2003年初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体育场地调查,市体育局依据调查情况向市政府提出了该市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引起了该市四大班子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认同,现正在分步实施,效果极佳。我们在动员培训会上,向全省推广了成都市的作法,引得一些市、县到成都取经,相继效法,推动了面上的普查工作。
达州万源市在完成普查登记后,由体育局长亲自主笔,写出了有数据,有分析,有发展思路的《万源市体育场地状况及其思考》,这篇普查分析报告很有质量,我们在“工作简报”上全文转载,对各地有很大的启示、借鉴作用。
安岳县是我省有名的人口大县(160万),地广人多,普查工作量大。该县对场地普查十分重视,分管县长亲自担任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且亲自到普查现场检查验收。文体局局长3、4两个月把主要精力放在普查工作上,率队上山下乡,实地调查,并撰写不少工作动态,工作建议和随笔等稿件。由于领导既挂帅又出征,使得该县普查工作进展迅速,成为首批完成任务的实施单位。我们通过简报推广了该县经验,促进了面上的工作。
此外,我们还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准备阶段重在“方案”,实施阶段重在“培训”,汇总阶段重在“质量”,以阶段工作重点带动了相关工作的推进。
4、“质量”结合,保质保量。
普查质量是实现普查目的的关键所在。作为试点单位,我们深知有责任有义务为全国普查工作在普查质量上进行探索。同样,作为试点单位,我们在质量控制上遇到的麻烦更多。就此,我们与全国普查办保持了经常性联系。在全国普查办的具体指导下,在“质”的把握和“量”的控制上狠下功夫,力求做到保质保量。
对于“质”的把握。我们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协助全国普查办在各类表册设计以及软件编制方面提出修订建议。比如:关于“体育场地”的界定,我们明确了“用于体育活动的”、“有资金投入的”、“有机构人员管理的”三个要件。又比如:登记表中法人代码栏,因有的业主单位无法人代码,我们建议用工商登记代码填写(前加“G”以示区别)。再比如: 我们对“棋牌室”的认定为:合法经营一年以上,主要用于棋类和桥牌活动的室内体育场地(因麻将不属体育项目,故以麻将娱乐为主的活动室不纳入统计)。
对于“量”的控制,我们按全国普查办提出的“不重不漏”要求,提出了四个“统一”的原则(即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标准、统一填报口径),并对普查登记表和汇总数据设立几道“关口”,一是县级实施单位的审核验收;二是市州级微机录入时复核;三是省普查办抽查;四是省级汇总时的市州交叉审核。基本上保证了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实现了普查工作保质保量的初衷。
整个普查试点工作中,虽然我们力求用心策划,精心组织,分阶段按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但囿于时间紧,任务重,且作为试点单位,遇到的组织工作难度和技术障碍不少,加之我们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的估计不足,上下信息沟通不太及时,导致局部工作、阶段工作受到一定影响,甚至出现走弯路,重复工作的个别现象。令我们欣慰的是:总体进展顺利,如期完成普查工作。如果我们的探索、实践(包括经验和教训)能为全国普查工作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那我们就算完成总局赋予我们的试点工作任务。